正文 第33章 仍舊是趙家天子——南宋(3)(1 / 3)

在這個賣國賊策應下,金軍攻陷楚州(今江蘇淮安市)、濠州(今安徽鳳陽)、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宋孝宗在軍事上全麵失利情況下,與金國簽訂隆興和約:南宋皇帝不再對金稱臣而是稱侄;金宋為叔侄之國。南宋每年向金朝繳歲幣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第三次金宋戰爭在宋高宗時開始,在宋孝宗時結束。

宋孝宗開始還有北伐熱情,但上有太上皇高宗掣肘,下有虞允文去世他沒有了得力大臣的支持,北伐熱情也低落下來。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厭倦了政事的孝宗,效法高宗,傳位給兒子趙惇(dun),自己做了太上皇。

宋光宗有精神病,大臣們在孝宗死後,由光宗的叔叔韓侂胄出麵,逼光宗禪讓,立光宗之子趙擴為帝,是為寧宗。韓侂胄專權,他掌控著神誌不清的光宗,將南宋王朝送入了末路。

南宋由高宗傳孝宗傳光宗再到寧宗,為第四代皇帝。寧宗雖然沒有精神病,但智力不行,反應極慢。不過他做了兩件極有頭腦的事,一是設立了禦筆製度——皇帝在內宮用禦筆批示的事,不需要經過三省等中央決策機關,就可直接下達執行。這種做法讓君王沒有了製約。第二是重視台諫。他認為台諫一定代表了民意。因為他有這種“愛好”,韓侂胄也做了兩件事,一是作為扶持寧宗繼位的外戚,他親自掌管了禦筆撰寫之職。二是將親信安排進了台諫部門。由此,他先由台諫、再用禦筆將正值的宰相趙汝愚貶往了永州,讓其死在路途之中。再開“慶元黨禁”,將不同政見者全部清洗出朝。之後,為了鞏固地位,他利用南宋軍民盼望一雪國恥的心理,提出了北伐的建議。

這時蒙古政權開始崛起。

南宋北伐

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四月,在朝中說一不二的韓侂胄認為,蒙古的崛起有利於伐金,於是他發起了北伐戰爭。宋軍不宣而戰,從長江上遊、中遊、下遊分三路攻金。這是南宋王朝惟一主動發起的戰爭。宋金第四次戰爭由此爆發。

但南宋此時早無良將,各路宋軍一交戰,紛紛失敗,宋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在北伐失利後還降了金,被金封為蜀國王(但不久被宋軍所殺)。韓侂胄無計可施,隻能派人議和。但金國回話,非要宋國將韓侂胄綁赴金國才可議和,和談沒有成功。不久,以皇子趙釅為首的主和派殺了韓侂胄,並於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與金和談成功,簽訂嘉定和約:改金宋叔侄之國為伯侄之國,歲幣由銀二十萬兩增至三十萬兩,絹由二十萬匹增至三十萬匹。另外,南宋一次性付金軍犒軍銀三百萬兩。宋金第四次戰爭結束。這次戰爭,金國勝利了,但蒙軍在其後進攻,金國被迫遷都南京開封(今河南開封)。

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因蒙軍攻擊金國日甚一日,南宋乘機停貢歲幣。嘉定十年,金宣宗不顧背後受敵,向南宋進兵。金宋第五次戰爭爆發。然而此役兩敗俱傷,蒙軍乘機滅了金國(此段曆史已在本書上章《半日皇帝》詳述),接著開始滅宋。

第三節 孤臣不是泥馬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宋聯軍打進蔡州,金國滅亡。宋便乘機收複了原北宋的三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但蒙軍翻了臉,反攻過來,三府又落入蒙軍手中。接著,蒙軍開始大規模伐南宋。

蒙軍先突破了四川防線,接著橫掃湖北、湖南。成吉思汗孫忽必烈又率軍攻鄂州(今武漢武昌),當時南宋皇帝宋理宗派當朝重臣、賈妃弟弟賈似道督軍救援。賈似道一邊督戰,一邊向忽必烈提出劃江而治的求和條件。正值哥哥蒙哥戰死,忽必烈急於回國爭奪汗位,他同意了賈似道的條件並撤兵。由此賈似道立了大功,升為右相。南宋也馬上忘了國憂,進入新一輪歌舞升平之中。

忽必烈奪得了汗位,蒙軍卷土重來。鹹淳四年(公元1268年)蒙軍包圍江漢平原重鎮襄樊。南宋開始了襄樊保衛戰。襄樊保衛戰比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還要慘烈,是中國曆史上城市防禦戰中打得時間最久的戰鬥。雙方共爭奪五年。宋軍數次增援,均被蒙軍擊退。但城中宋軍就是不降。宋鹹淳八年(公元1272年),南宋民兵首領張順和張貴率壯士三千人,用輕舟載食鹽、布匹等補給,一路血戰,突入城中。城中得到補給,張順和張貴二勇士卻戰死。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蒙軍破城,守將範天順和牛富戰死,守將呂文煥被迫投降。這時,忽必烈已於一年前,即公元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

襄樊城一破,長江防線洞開。蒙軍(現稱元軍)在長江上不斷打敗宋軍。長江沿線宋軍紛紛降元。

宋恭帝於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繼位。右相賈似道拚湊起十三萬大軍,集結於蕪湖,擺出決戰之態。但他無心作戰,隻為求和。他私下又遣使去元軍營中求和。元軍拒絕,兩軍開戰。宋軍當即潰敗,賈似道乘小船逃回揚州。他後被貶,在流放途中被押解官殺死。

元軍乘勢進攻,攻陷了建康府(今南京)。宋將張世傑在鎮江府焦山集結水軍,打算配合揚州宋軍對元軍反攻。但元軍用火箭搶先進攻,宋軍大敗。元軍進逼臨安府(今杭州)。南宋王朝最後的日子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