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2)

這本書是我多年來寫的回憶錄的彙集,一共十五篇。開篇是家史回憶,我們家是受左翼思想很深的湖南士紳之家,其中,我父親是家史中的主線,他起義後參加朝鮮戰爭,他從戰場上寫回來的家信,反映出左翼理想主義對二十世紀中國人的強大魅力。對這種左翼理想主義的反思,應該是二十一世紀中國人走向成熟理性的起點。

第一輯收入的幾篇文章,都是對自己成長與治學經曆的回憶,“文革”時期,我是上海一家工廠的工人,由於曆史的機緣,有幸成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屆研究生,我在學術上從一個激烈的傳統文化的批判者,變為一個務實的、以批判左與右的浪漫主義為己任的新權威主義者。用我自己的話來說,我是一個有方向感的經驗主義者,或者說,一個中道理性主義者。這些文字涉及我的小學生活、中學時代、工廠十二年生活、研究生時期的學術追求,以及在上海任教三十年的思想曆程,合在一起,相當於散論式的學術自傳了。

我希望,我的治學與思想經曆,能給青年朋友提供一些治學與思想上的參照與啟示。我希望這些文字能讓年青一代的知識分子理解我們一代經曆的苦難與追求,如果我們能超越世俗,經由精神自由,完全可以過上一種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回想起來,我的思想受西方人文主義、俄羅斯知識分子傳統與浪漫主義、儒家思想文化的多重影響,其實上海這個曾經產生白莽的小閣樓文化與中產階級文化的地方,是有著深厚的精神文化積澱的,我本人也受惠於此。中國南方地區,確實有著一種不同於北方胡同文化與大院文化的另一種人文傳統,它確實也是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多元文化資源之一。

第二輯是對幾位師友與親人的回憶。一位是我在南京大學的研究生導師韓儒林教授,正是他的寬容,讓我能在自由思考中發揮自己的學術特長。我在文章裏說,我不是他最滿意的學生,但卻是最受惠於他的學生,我實踐著自己的諾言:要像他當年對待我一樣,對待自己的學生。(另一位恩師是南開大學的鄭天挺教授,關於他的回憶,記述在《回憶我的青年時代》一文中。)

一位是著名的美籍學者林毓生,正是受他的思想啟示,讓我對以現實關懷為基礎的思想史產生真正的興趣,並從此走上自己獨立的治學之路。

一位是當年同廠的同事陳文喬,已故的留美博士,他是我四十年來的摯友。可以說,他在精神情趣上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是我們生活中的最後的貴族。

一位是曆史學家高華,我曾說過,他的著作代表了我們這一代學者對曆史的反思,他的著作是我們這一代人給下一代人的禮物,是百年後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

一位是我的堂兄蕭功偉,這位老交大人的人生悲劇,也是極“左”時代知識分子的共同悲劇,隻不過在他身上體現得更為典型。他在平反後反而患了精神病症,讓我們看到一個離科學殿堂那麼近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與他的理想漸行漸遠,如流星一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