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掌控之道:在任何時候,都是兵法大師(4)(1 / 3)

在乾隆前後數十道諭旨的督促、鞭策和指揮下,乾隆三十三年,案情終於有了結論。經查實,前鹽政高恒所收取的20餘萬兩白銀,多是辦公差所費,隻是貪汙了3.2萬兩銀子;前鹽政普福所取的8萬餘兩白銀,也多是辦公所用,他隻從中漁利1.88萬兩銀子。而兩淮鹽商未繳之銀由600餘萬兩,減到了396餘萬兩。

接下來的是處理人員。除當事人外,其中在翰林院待讀的學士紀昀被革職發往軍台效力,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被處以絞監候,補中書徐步雲、軍機處行走中書趙文哲、軍機處行走郎中王昶也因為此案“漏泄通信”而分別獲罪,其他的獲罪官員包括:解任運使趙之璧、同知楊重英等,也分別以不同的罪行而處置,而對兩淮鹽商所欠之銀,乾隆限定他們在10年之內交清。

最後,乾隆皇帝將此案中的關鍵人物——自己的小舅子高恒處以死刑,在查抄高恒家中時,其家財高達幾十萬兩全部抄沒入官,普福也同樣被斬首示眾。

領導者對待下屬,既不能有偏見,也不能另眼相待某些人員,而是必須端平“一碗水”,這樣才能做到有效懲戒。

對於幹得出色的下屬當然是應該表揚、獎勵的,但是表揚歸表揚,平時還是應該與其他下屬一視同仁,有了錯誤也要進行懲戒,就是領導自己本人也概莫能外。

這也就是說,下屬靠的是出色的工作贏得應該得到的東西,在獎勵和懲罰麵前,一視同仁,而不能另眼相待任何人,必須端平“一碗水”。

另眼相待所造成的特殊化,容易使人覺得不公正,這樣也就不能在組織內部進行有效的懲戒。特殊化使下屬之間有了隔膜,後進也就不會主動向先進學習,甚至會因妒忌,仇視而消極怠工,這樣也就事與願違,好心反而辦了壞事。

領導者一定要給下屬一種公平合理的印象,對待每一個下屬客觀公正,讓下屬覺得人人機會均等,人格平等,這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工作。

越寬容,越放心

——趙匡胤寬容大度不計小過

領導者必須做到寬宏大度,不在小節上與下屬斤斤計較,不對部下挑三揀四,這樣才能網羅住部下的心,讓他們死心塌地跟著自己共闖天下,共成大事。

中國有句老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領導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客觀地觀察,容易發現下屬工作的缺陷,但不能大驚小怪,胡亂指責下屬,這時候的“器量”至關重要。

管理下屬的一個要訣就是攻心為上,但怎麼樣才能籠絡住人心是一門大學問,對部下寬宏大度則不失為增添上司人格魅力的好辦法。隻要上司能注意展示自己的度量,做到寬容大度,沒有下屬不感激涕零的。

趙匡胤剛登帝位,第一次乘坐皇帝車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一支箭飛來射在儀仗的黃蓋傘上,禁軍侍衛嚇得發愣。太祖披開胸襟,笑著說:“讓你射,讓你射。”回到皇宮後,左右親隨力請搜捕射箭的人,太祖不準。後來也沒發生什麼事。

五代時是亂世,屠殺和劫掠如家常便飯,人命不值錢。而趙匡胤超出尋常之處在於他的寬仁,他要走一條和平之路。他考慮的是長治久安,既要統一,又要少流血,少製造仇恨。這個原則是極富智慧和仁愛的。古代皇帝對前朝或割據統治者最簡單有效的處置方式就是消滅,而趙匡胤的和平之謀對敵人也是有效的,終其一生,他沒有殺死一個國主。

剛平定蜀國之初,蜀主孟昶的母親李氏隨同孟昶來到汴京,宋太祖對她說:“老太太自己注意保重,不要悲悲戚戚懷念故鄉,以後會送你回去。”這李氏也是頗有見識的。她知道,趙匡胤再大度,也不願讓廢君重回故國。於是她說:“我的故鄉在太原,倘若能回到老家,那才是我所願。”而當時山西尚在北漢手中,李氏此言無疑把山西已視為宋朝國土。趙匡胤一聽更是高興,說:等平定了劉鈞,就讓你如願以償。

趙匡胤的皇位是從後周搶來的,這絕不是光彩的事,史書中也極力為他遮掩。但後周那些皇族後妃和一班舊臣卻是活證據,他們難免心懷怨意,如何處理他們呢?趙匡胤同樣采取寬宏的手段,以安撫為主,不行殺戮。

宋太祖剛做天子時進入後周皇宮,看到宮女抱著一個小孩,問是什麼人,宮女答:“世宗的兒子。”當時範質(後周宰相)與趙普、潘美等人跟在身邊,太祖環顧問趙普等人:該怎麼處置這個小孩。趙普等人說:“殺了他。”潘美與另一將領在後麵卻不做聲。太祖問他的意思,潘美不敢回答。太祖說:“登上別人的皇位,還要殺人家的兒子,我不忍這麼做。”於是讓潘美認領回去作侄子。以後,趙匡胤再也沒過問過。那孩子長大之後還當了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