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張恨水高產而清貧的一生蔣星煜(1 / 3)

中央電視台不久前在播放根據張恨水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金粉世家》,收視率還是不錯的。我不禁又想起小說的原作者張恨水來了,這位“言情小說”作家寫了大量小說,其中《啼笑因緣》影響尤其深遠,被拍過電影,後來又被各劇種改編成舞台劇而廣泛上演。

但是,他的一生卻相當清貧。如今,寫“言情小說”的瓊瑤稿費收入卻相當可觀,被拍成電視劇自然另有報酬。更主要的,對文藝作品的評價有了微妙的變化,瓊瑤當然是名作家,而當年張恨水,則被看成為“另類”,所有的文學史論,都從來一筆不提他。

張恨水(1895—1967年),安徽潛山人。因家境不寬裕,沒有讀多少年書,19歲就出外謀生,到了上海。當時陳大悲在辦話劇(那時被稱為“文明戲”)團,張恨水進團打雜了一段時間,發現很難施展才華,就去了北京。1919年進入新聞界,先後在《益世報》、《世界日報》、《世界晚報》等報社工作,內勤、外勤都做。

一個青年記者,雖然文筆不錯,在人地生疏的北京,要想打開局麵,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他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都得一一應付。當然,偶爾也會得到某個社會高層人士或才女、閨秀的青睞,因此產生一係列悲歡離合的故事,使張恨水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他抑製不住自己的衝動,以切身感受,寫出了小說《春明外史》,當然,用的是第三人稱。

張恨水是個堅韌的文人,正因為正規化的學校教育接受得不多,他在報社工作之餘,在寫作小說之餘,如饑似渴地閱讀大量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名著,他在青少年時早已看過多遍。此時此刻,他開始從西方名家著作中汲取營養,先是狄更斯和莫泊桑,然後又延伸向雨果、歐文、托爾斯泰等大師的作品。有人誤以為張恨水是一個舊社會中自我封閉的所謂“鴛鴦蝴蝶派”作家,顯然是莫大的曲解、誤解。北京是明、清兩代的帝都,也是北洋政府的所在地。社會上有的是遺老、政客、軍閥,這些人的周圍又各有一個小圈子,文痞、打手等以及三教九流無不齊備。張恨水開始感到新奇,隨著逐步熟悉而萌發了鮮明的愛憎,於是他又寫了《金粉世家》。以總理衙門的公子金燕西和平民女子冷清秋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示了當時北京的生活動態和社會風情。贏得了比《春明外史》更多的讀者。

隨後,他又陸續寫出了《落霞孤鶩》、《滿江紅》。這些作品基本上是在報刊上連載的,連載完畢又出單行本。即使如此,張恨水的經濟仍舊不是很寬裕,知名度仍不是太高,直到《啼笑因緣》出版,並被電影界看中拍了電影,張恨水才終於成為了人們談話中的主要人物,經濟情況也有了稍許改善。但有一點始終毫無改變,新文藝界仍然把他看成是“另類”。

“九一八事變”以後,整個華北的環境日益惡化,張恨水感到苦悶、憤慨、激動……他的題材再也不局限於“言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時有流露。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處境甚為窘迫而險惡的他不得不離開北京而轉走南京。1936年,他任《南京人報》社長,同時繼續寫長篇連載的章回小說。

抗戰爆發了,他隨著同胞們西遷的洪流,到達了陪都重慶。1938年,供職於《新民報》,因為主要提供連載小說,不要求他到報社上班下班,而重慶又經常在空襲警報之下,所以張恨水就選離市區30裏的南溫泉安家落戶了。

一開始,作家住在南溫泉的不少,還有歐陽山等人,以後因種種原因先後離開,在南溫泉的南泉新村的作家隻單單剩下了張恨水這一家。

初中時,我讀了一大批文藝書籍,其中也包括張恨水的小說,除上麵談到的五部之外,還讀了《銀漢雙星》,對他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1年春,我從上海取道香港,輾轉到了重慶南溫泉附近的小溫泉。找了一份工作,就開始寫作,與主編《中央日報》副刊的孫伏園建立起了密切的聯係,他發表了我許多作品,我也去市區拜訪了他。後來知道張恨水近在咫尺,決定造訪,聽聽他的創作經驗。一個秋天的早晨,我出發了。他所住的南泉新村,實際上不是什麼新村,那是從小溫泉到南溫泉高低不平的山路邊上一些毫無規則的散而亂的建築群。張恨水家緊靠在山澗旁,很快就找到了。

他的家一共是兩間平房,臥室、客堂、書房,吃飯的地方都在這裏了,當然並不寬敞。住在這裏的,除他自己之外,還有他的夫人和比較幼小的孩子。一家三口,全部的開支不小,都得張恨水一個人負擔。

我開始打量張恨水這個人,中等身材,稍稍有點胖,但決不臃腫,動作還是機靈的。這一年,他應該已經46歲了,看上去似乎剛到40歲的樣子。夫人更顯得年輕,一會兒哄孩子,一會兒淘米洗菜。沒有什麼休息的時間。我們先從談日常生活開始,他說現在稿費特別低,光靠重慶的稿費遠遠不夠,在上海、在香港也都有連載小說,三個地方的稿費湊在一起,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沒有問題。但是,他也十分擔心,時局還在變化,如果上海(租界)、香港一旦發生戰爭,勢必很快被日軍占領,少了這兩處稿費來源,日子如何過,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