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謀士,酈食其盡心盡力為劉邦四處奔走,希望用結盟的方式壯大劉邦的力量,他自己也用身家性命擔保自己許諾的真實性。這種重信用的氣節,是他身上的閃光點。但是,他卻不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以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即使在外交上再重信義,也抵不過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他為劉邦贏得了齊國的支持,但是卻沒有看到自己的命運不過是劉邦大軍之下的小草一般,完全由劉邦和他的大將們掌握,又怎麼能有以個人名義守信的權利呢?所以,韓信單方麵撕毀信約,犧牲了他的生命,他自己也為了守信而至死不悟。
其實,在臨死之前,他完全有可能轉變自己的命運,並且守住信義,隻要他堅持與齊王一起去麵見劉邦陳說利害,事情不是沒有挽回的餘地。可他偏偏在這個時候以為自己守得住,不相信韓信會做出背信之事,這正是他的悲哀。
學
儒家的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其中,著書立說排在第三位,可見對學說和文章的重視。在一個人要做一生中最大的抉擇時,是入仕建功還是退而講學,往往成為令許多人困惑的問題。王陽明在為官失意之時轉而鑽研哲學,終於開創了陽明心學一派,成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韓非在治學之餘,想要治國平天下,結果被李斯陷害而死在獄中,他學說的精要之旨也因此而不傳。
在治學還是做官兩難選擇的收官時期,甘於清貧與寂寞,去專心治學,將自己的思想和學說流傳後世,是有強烈的人文關懷者的誌向。
孔子退而講學終有大成
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大教育家孑L子,就是在政治上不得意之後轉而研治學問、教授弟子的。孔子是魯國人,但是在魯國被奸臣排擠而不得重用。他周遊列國,遊說各國君主,希望他們實行周代的仁政,可是春秋時期的各國忙於爭霸,對孑L子的說法根本不予理會,孔子一時困頓,還曾經在遊曆的路上幾乎喪命。
政治上的失敗,生活的貧困,一度讓孔子不能自拔。他已經步人了人生的收官之時,是重整旗鼓再次從政,還是退而專攻學術,成了擺在他麵前的難題。經過反思,孔子覺得自己之所以在政治上失敗,完全是社會上缺乏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當政所致,所以他決心廣收門徒,弘揚自己的學說,以期日後能夠有人用它來安邦治國。
孔子的時代,周王衰微,禮崩樂壞,《詩》《書》也缺失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製度,編定了《書傳》的篇次,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後,加以整理編排。孔子考察了殷代繼承夏代對禮儀製度所作的增減之後說:“周代的禮儀製度是在參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礎上製定的,多麼豐富多彩,我主張用周代的禮儀。”由此編訂了《書傳》《禮記》。
孔子曾對魯國的樂官太師說:“音樂是可以通曉的。剛開始演奏的時候要互相配合一致,繼續下去是節奏和諧,聲音清晰,連續不斷,這樣直到整首樂曲演奏完成。”孔子又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就開始訂正詩樂,使《雅》《頌》都恢複了原來的曲調。”.
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到孑L子時,他把重複的刪掉了,選取中合於義的用於禮義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後稷,其次是敘述殷、周兩代的興盛,直到周幽王、周厲王的政治缺失,而開頭的則是敘述男女夫婦關係和感情的詩篇,所以說,《關睢》這一樂章作為《國風》的第一篇;《鹿鳴》作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為《大雅》的第一篇;《清廟》作為《頌》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能將之演奏歌唱,以求合於《韶》《武》《雅》《頌》這些樂曲的音調。禮樂製度從此才恢複舊觀,孔子也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