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常理的籬笆贏得天下
有的人寧願為自己而得罪天下人,有的人為複國不惜品嚐苦膽,更有甚者,有的人居然能為了皇位而謀殺親生父親。凡此種種,都告訴世人一條規則。奪天下沒有常理,你必須有一個別人永遠無法想到的策略,這樣才能出其不意而製勝,才能將天下踩在自己的腳下。你可以假裝柔弱,扮豬吃虎,你可以示之以虛,以退為進,總之要抓住一切能夠成功的機會,將之充分利用。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凡是采取了這些不同於常人處事方式的人,最終都能贏得天下。
1.寧教我負天下人
——曹操的發跡曆程
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壯大,這是擺在每一位政治集團首領麵前的大事情,否則就很快會被身邊崛起的其他勢力消滅,所以他們隻能絞盡腦汁謀劃各種手段來應付這場你死我活的對抗。於是,有一位信奉“寧教我負天下人”哲學的梟雄在東漢末年的混亂局麵中衝殺出來,成為三國時期魏國的奠基者,他便是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譙縣(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魏國的奠基者,被尊奉為魏武帝。曹操邁向權力巔峰的座右銘是:寧教我負天下人。其座右銘來源於曹操刺殺董卓未遂,在逃亡過程中殺呂伯奢一家。原本呂伯奢是讓家人殺豬款待曹操和陳宮的,結果生性多疑的曹操卻誤認為呂家人意圖謀害自己,結果殺了呂伯奢家人,然後又在路上殺了打酒回家的呂伯奢,當陳宮責備曹操的時候,曹操竟然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來實踐的。曹操最初是靠打敗攻進兗州(今山東省西南部和河南省東部)的黃巾農民起義軍起家的,並且以此為據點又打敗了陶謙和呂布,成為一方割據力量。然而這個時候,他的四周都是比他強大的割據勢力,處在隨時被消滅的狀況。麵對這樣的局麵,曹操開始製定他的“負天下人”的遠景規劃,他認為這個規劃得以實現的關鍵都在一個人身上,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此時處境確實不好,他先是被董卓劫持到長安,在董卓被司徒王允使用連環計除掉後,控製長安的李傕和郭汜兩部又發生火並,他隻好跟著自己的手下倉皇逃出長安,回到了洛陽。讓他極為狼狽的是,此時的洛陽早已被董卓燒光,到處是碎磚破瓦、荊棘野草,加之缺乏糧食,生活相當困苦。曹操得知這個消息後,認為實踐自己計劃的時機成熟了,因為這個人此時正需要自己去“雪中送炭”。這個人便是漢獻帝劉協。曹操搶在其他諸侯的前麵,派人聯係上漢獻帝,並送去了錦衣玉食,漢獻帝非常感動。然而就在曹操緊鑼密鼓地籌劃如何將漢獻帝“請”到許昌去的時候,一些勢力比他大的割據諸侯也試圖搶到這塊肥肉,其中對曹操威脅最大的當屬關東盟主、冀州牧袁紹了。如何才能搶占先機而成為號令諸侯的人呢?曹操的部署可謂是細致周密。
他首先派遣間諜潛入袁紹軍中,四處遊說袁紹的謀臣和武將,讓他們反對袁紹去迎漢獻帝到冀州的想法,結果除了沮授一個人力主袁紹去迎漢獻帝以外,其餘人都不同意這個策略,再加之袁紹本人性格猶豫不決,故而沮授的提議也就不了了之了。
接著,曹操著手統一手下的意見。曹操在許(後稱許都,又稱許昌,在今許昌縣東南)召集會議,商討去迎接獻帝的問題。可是一開始,大多數謀臣都持反對意見。對於反對者不能一概殺戮,因此,曹操想到了荀彧,他點名讓荀彧來做說服工作,荀彧指出:“當年晉文公接納周襄王而諸侯擁戴,漢高祖為義帝發喪發兵東征而天下歸心。這是史有明鑒的事。自從天子被董卓劫持西遷以來,將軍首倡義兵,隻因關東擾亂,未能遠赴勤王。現在天子回到舊京,忠義之士莫不心存王室,就是老百姓也關注國家的命運。照我看來,若能趁此時節把天子迎來,既是大順民心,又是扶持正義,如此行事何愁天下不服!這不僅表明將軍才略出眾,更顯出將軍品德高雅,從而會招致更多的英俊來歸附將軍。即使有人從中作梗,也無能為力。韓暹、楊奉算不了什麼,用不著擔心。”經過一番辯論,曹操的主張得到了部將們的一致同意。
曹操派遣揚武中郎將曹洪率兵向西去迎接漢獻帝。可是事情也並不簡單,曹洪在半路上遭到了董承等人據險阻攔,迫使曹洪不得不駐屯下來。對於這些反對者,曹操采取“走進去、拉出來”的策略,各個擊破。曹操探聽到在朝廷任議郎的董昭有投奔自己的想法,就許諾說:“隻要你說服漢獻帝讓我去洛陽參見,並能給予我一定的爵位和職權的話,那事成之後我將封你為侯。”董昭果然賣力地去活動,最終,漢獻帝同意下詔書拜曹操為鎮東將軍,並承襲他父親的爵位,這樣曹操能夠名正言順地前往洛陽了。接著,曹操利用楊奉和董承在還都洛陽這件事上麵和心不和,同時還根據楊奉兵馬最強,但比較孤立的情況,趁機給屯兵梁地的楊奉寫了一封書信,這是一封可敵萬兵的書信:一則曹操假意對他輔佐漢獻帝的舉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再則曹操又提出如果楊奉要成就大事,必須有一些心腹之人,否則難以成功;三則曹操主動表示要向楊奉提供軍糧,並和他“有無相通”。這對楊奉來說,在當時真是求之不得的。曹操這招非常管用,此後,楊奉便真把曹操視為“心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