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古人雲: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外不能禦侮,內不能安民,廣大民眾不得不揭竿而起,尋求新的出路,以拯救民族的危亡。其戰爭的正義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滿洲貴族雖曾以武力征服了中原,而後世子孫的腐敗,卻令其不得不依靠湘淮練勇來鎮壓太平天國與撚軍起義。遂致晚清政局為之一變: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分權增強,兵為將有,權出私門,國家軍政實權落到地方督撫手中。其實力最強的曾國藩集團,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國家命脈,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態益趨嚴重。曾國藩充任首領時,雖有功高震主之嫌,亦不過握有東南地區及直隸等省的地方大權。而李鴻章接掌門戶後,則又進而控製了中央政府的國防、外交實權,或戰或和皆其一身承辦,遂成為古今中外最大的簽約專業戶。及至八國聯軍侵入中國,清政府對外宣戰,他們竟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公開分裂,同侵略者搞起“東南互保”。當那拉氏公開提出廢除光緒帝時,而劉坤一又上疏諫爭,結果一錘定音,再沒有人敢議廢立問題。其勢焰之盛,概可想見。隻是由於清朝統治階級上層的滿漢聯盟尚可維持,方使君臣雙方各安其位。

甲午戰後清政府編練新軍,本欲從漢員手中收回久違的兵權。而出於政治腐敗這同一原因,使其事與願違,陷入更深的政治危機。乘機而起的北洋集團,不僅與湘淮集團有著政治、經濟、思想、組織等千絲萬縷的聯係,且軍營風氣一脈相承。加以帝國主義侵華勢力的利益紛爭,遂將民初十餘年間,弄成既無君權又無民權的時代。如果說,曾國藩集團既保住清朝的皇位又挖掉其牆腳的話,而袁世凱北洋集團的背叛,則直接導致了清朝的滅亡;如果說,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成功,隻是曾國藩軍製改革之花的話,那麼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就是其累累碩果了。由此可見,曾國藩集團這個近代史上最大的地方實力派,不僅數十年間暗中操縱著晚清政局,且開民國年間軍閥政治之先河,其政治作用與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然而,他們靠鎮壓太平天國革命起家,又力主維護傳統文化和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中體西用,師夷製民,遂成為爭議最大的一群曆史人物。有人頌之為中國現代化的先驅,後世仿效的楷模;有人則斥之為遺羞百年的政治僵屍。真可謂見仁見智,競奇鬥豔。而要弄清其中的原委,予以恰當的曆史評價,則不能不對之進行深入認真的研究。然多年以來,有關曾國藩集團的研究,雖多方重視,成果可觀,但仍處於孤立、分散的狀態。或限於某一人物,或限於某一側麵,很少有人對之進行整體考察,更很少有人將這個集團同太平天國、清朝政府以及北洋集團聯係起來加以研究。而其得出的結論,則又往往政治色彩較濃,學術色彩稍淡。

筆者的研究則欲將曾國藩集團視為一個整體,在弄清事實的基礎上,盡力探索其由內及外的種種聯係,並將之放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進行觀察,以求取得較為全麵、客觀的效果。惟水平所限,時不我待,雖苦熬六載,初有心得,卻難免舛誤疏漏之處,誠請讀者多多教正。尤期拋磚引玉,精品迭出,對這群曆史人物的出現與消失,能夠做出較為科學的解釋,從而走出近代史研究中相沿已久的非白即黑、不罵就捧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