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楔子(1 / 2)

中國雖然有五千年的偉大文明,但真正的信史時代,以及真正的國家形態,是形成於春秋時期的,之前的曆史,包括東周在內,恐怕還是屬於宗族公社式的半信史時代。所以我們讀曆史,講文化,以至於宣揚國學,如果不了解春秋,那麼一切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比起商代甲骨文與東周銘文的記載,春秋時代流傳下來的由各國史官編修的正史《春秋》,才真正翔實地體現了中國曆史與思想文化的發源。而比起後世的二十四史,各國史官寫《春秋》才是真正堅持了真實與客觀的精神,不虛美,不隱惡,秉筆直書,從不因任何逼迫與威脅而掩蓋史實,比如孔子所稱頌的晉良史董狐。

正因為如此,《春秋》超越了“史”的境界,而進入“五經”之列,成為後世中國士大夫們所尊尚的最高經典。

外國人常說沒去過長城與故宮,就等於沒來過中國;我說如果不了解春秋的曆史,就不算真正的炎黃子孫。

春秋時代的特色,概括起來其實就兩個字,一個是“亂”,一個是“霸”。正因為“亂”,所以需要“霸”來維持秩序,但正因為大家都想要“霸”,所以才會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霸中有亂,亂中有霸,亂得精彩紛呈,霸得波瀾壯闊。

在春秋時代剛開始的時候,天下是非常亂而亂到極致的。周幽王一把烽火燒掉了西周的數百年基業,於是平王東遷,周室衰弱,王綱解紐,諸侯爭強,先有鄭莊公箭射王肩,後有楚熊通自立為王,昔日華夏民族的最高領袖周天子威嚴掃地,漸漸淪為名不副實的泥塑菩薩。從此,春秋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序幕緩緩拉開,舊秩序轟然崩潰,而新世界的影子,卻還遙不可及,整個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亂與迷惘之中。

事實上,周室的衰弱,隻是禮崩樂壞的外因,真正的內因,源自於整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變化。春秋為銅鐵遞嬗之時代,鐵製農具日益增多,農業日漸發達,人們漸漸擺脫半農半牧的生活而定居下來專門從事稼穡,這直接導致了人口膨脹,土地不敷使用,加之周代製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上而下分封(天子、諸=侯、大夫、士),則數代之後,原有土地分配殆盡,終將產生甚多無土之士民,而周之井田製又不允許民眾擅自開墾私田,於是衝突日劇,無法紓解之下隻好向外發動戰爭以轉移矛盾,恰好此時碰上犬戎之亂,周室衰弱,再無能力統禦諸侯,於是諸侯兼並,周禮崩潰,道德墮落,廉恥淪喪,亂相橫生,社會秩序大壞。據不完全統計,春秋時期諸侯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弑君逐君事件一百餘起,基本每兩三年就有一個國君逃亡或死於非命,而且各國之間每年都要打兩三仗,哪年不打仗了老百姓倒覺得奇怪了。

好在春秋時的戰爭大多還遵從上古軍禮,其過程尚披著一層溫情的麵紗,所以同樣是幾百年的大動蕩,春秋時代的百姓過得要比魏晉南北朝時的百姓好得多。

但這樣的戰爭一般隻發生在華夏之間,一旦碰上異族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就在華夏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四方的異民族亦趁機交相入侵中原,很多實力弱小之諸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破家亡,人民離散,宗廟隳壞,社稷成墟。從現有的記載來看,在西周末年,天下還有一百七十多個封國,但到春秋結束隻剩了十幾個。中國曆史亂世甚多,但紛亂以至於此者,可謂空前絕後。

在這樣內憂外患、岌岌可危的局麵之下,人們終於拋棄了風光不再的周天子,轉而期待各國諸侯中能出現一位真正的大英雄,將已一盤散沙的華夏諸侯重新團結起來,攘除侵入中原的四方異民族,帶給天下新的政治秩序,致以天下真正的太平。

這個新的政治秩序,就叫做“霸道”;這個真正的大英雄,就叫做“霸主”。

在中國曆史上,其政治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王者之政,靠的是人文教育;二為霸者之政,靠的是恩威並施;三乃強權政治,靠的是暴力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