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文明的反擊 (3)(1 / 2)

必須考慮的一個現實是,在金帳汗國的行政架構之下,花剌子模帝國與保加爾國已經不再是兩個獨立的國家,而是作為統一的帝國的一部分。相應的結果是,原來分屬兩國的伊斯蘭教勢力,現在融合成了一股統一的勢力,也就是說,在統一的金帳汗國治下,伊斯蘭教領袖的影響力壯大了。這可以部分解釋前麵交代過的一個情節:別兒哥放下尊嚴以求得巴哈兒昔的接見。

4.塵歸塵,土歸土

別兒哥對伊斯蘭教的重視,在布哈拉得到集中體現。正如前麵已經交代過的,

[1]Thomas S.Noonan,“Suzdalia’s Eastern Trade in the Century before the Mongol Conquest.”,Turcica,vol.19,1978.

這裏正是別兒哥的皈依之地。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裏並非金帳汗國的屬地。布哈拉所在的中亞河中地區,原本屬於察哈台汗國。不過,在察哈台於公元1242年去世後,河中地區實際上處於蒙古帝國中央的直接治理之下。因此,布哈拉城內不僅有察哈台家族的勢力,也有術赤家族的勢力。

公元1259年農曆7月蒙哥大汗去世後,托雷與正妻所生的四子阿裏不哥,在哈剌和林召集西北諸王舉行庫裏台大會,宣布自己為蒙古帝國大汗。隨後,他將河中地區交由察哈台的孫子阿魯忽管理,而布哈拉城的穆斯林精英與術赤家族的勢力卻效忠於別兒哥。為了爭奪這座中亞的伊斯蘭教文化中心,換句話說,為了爭奪對中亞伊斯蘭教的影響力,別兒哥與阿魯忽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然而最有意思的是,最終能影響這場爭奪戰結果的,主要是阿裏不哥和忽必烈,而不是別兒哥和阿魯忽。

在盧布魯克寫給路易九世的報告中,阿裏不哥的宗教傾向是基督教,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了解布哈拉的重要性。他之所以將布哈拉交給阿魯忽,而不是別兒哥,很可能是出於這樣一種考慮:如果別兒哥擁有了布哈拉,金帳汗國會因為得到伊斯蘭教的支持而坐大,伊斯蘭教則會因為金帳汗國的支持而進一步擴張。

這兩種結果都不是阿裏不哥希望看到的。於是,他選擇將河中地區交還給察哈台的後人。他想通過這個煞費苦心的安排達到兩個目的:其一,維持中亞地區的實力平衡;其二,團結察哈台家族的勢力,從而實現鞏固自己大汗之位的終極目的。但是,阿裏不哥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是他倚為心腹的阿魯忽,在關鍵的時候背叛了他。

公元1260年農曆3月,阿裏不哥的親二哥忽必烈在開平府召集了庫裏台大會,並被推舉為大汗。隨後,忽必烈揮師北上,與阿裏不哥展開決戰。公元1261年,物資緊缺的阿裏不哥派人去河中地區征收賦稅。然而,阿魯忽早已經在暗中投靠了

忽必烈,他將阿裏不哥的使臣拘押並處死了。在忽必烈大汗的支持下,阿魯忽鞏固了對包括布哈拉在內的中亞河中地區的統治。

在這場爭奪大汗之位的鬥爭中,別兒哥扮演著中立者的角色。在蒙哥大汗去世之後,別兒哥已經無人可以依靠:阿裏不哥明顯不信任他;忽必烈則與旭烈兀——他的仇人——有著牢不可破的聯盟關係。對這位金帳汗國可汗而言,無論是誰最終登上大汗之位,對自己都未必是好事。

來自蒙古帝國內部的潛在威脅,迫使別兒哥向外尋找新的盟友。他的宗教信仰為他指明了方向。因為有著共同的仇敵——旭烈兀,以及共同的信仰——伊斯蘭教,埃及馬穆魯克蘇丹貝巴斯成為別兒哥的選擇。

貝巴斯與旭烈兀之間的恩怨,始於後者對敘利亞的入侵,在公元1260年的艾因賈魯戰役前後達至高潮。關於這方麵的內容,前文已有比較詳細的闡述。對此戰失利耿耿於懷的旭烈兀一直在伺機報複。

至於別兒哥與旭烈兀之間的恩怨,則源於對阿塞拜疆地區的爭奪。阿塞拜疆位於裏海的西麵,處於金帳汗國與伊爾汗國之間。它的戰略價值在於,它有一片極為出色的牧場,“蒙古人特別喜愛庫拉河下遊駐冬的木甘草原,以及適於夏天放牧的覆蓋著豐美青草的哈剌塔黑的山坡。”[1]

成吉思汗去世之前,曾將阿塞拜疆分封給術赤家族,但是蒙哥大汗登位之後,又將這塊地方封給了弟弟旭烈兀。盡管別兒哥對這種安排十分不滿,但他並沒有表現出來,直至蒙哥去世才開始爭奪。

別兒哥對伊斯蘭教的宗教情感,使他與旭烈兀之間的矛盾加深。據英國曆史學家尼科爾考證,旭烈兀大軍於公元1258年攻陷巴格達、處死阿巴斯帝國最後一名

[1]格列科夫,雅庫博夫斯基:《金帳汗國興衰史》,商務印書館,1985年。

哈裏發的行為,讓別兒哥極為憤怒。他曾如此向蒙哥大汗表示抗議:“他(旭烈兀)洗劫了穆斯林的所有的城市,並處死了哈裏發。在真主的幫助下,我將讓他為這如此多無辜的鮮血付出代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