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最偏僻、最與世隔絕的一個孤島上,一段神秘的文明曾以其獨特的方式獨自演繹又寂寞散場。千百年後,當舊的文明世界的人們踏上這個以“世界的中心”為名的孤島之時,他們再度折服在了曾經存在於此地的這個文明的宏大規劃和無限的精力之下。
世界中心的居民
1722年4月5日,荷蘭探險家雅各布·洛加文在曆經數月的艱苦航行之後,偶爾發現了一個孤懸於太平洋中的小島。由於這一天正好是複活節,所以這個小島被命名為複活節島。
但雅各布·洛加文並非是第一個上島的人類,在此之前早已有另一批人世世代代定居於這個世外孤島之上。這些土著居民將自己的家鄉叫做代比多·古拉,意為“世界的肚臍”,即“世界的中心”——當現代人類在航天飛機上鳥瞰地球之時,才發現這個說法是如此的形象——浩瀚太平洋中的複活節島,確實如同地球的一個小小的“肚臍”。不過,現代考古學家一般采用波利尼西亞人以及太平洋諸島的土著居民的叫法,稱其複活節島為“拉帕努伊島”,島上的原居民即為拉帕努伊人。
在複活節島民的傳說中,大約1500年前,一個名叫霍圖·瑪圖阿(意即“偉大的祖先”)的波利尼西亞酋長帶著妻子、6個兒子和其他族人乘坐著巨大的木筏來到了複活節島,並在此世代定居了下來。
而經考古研究發現,5世紀到8世紀之間,複活節島上確實已開始有人類活動。生物學家通過檢測古拉帕努伊人的DNA,也確定他們為波利尼西亞人。因此,現代考古學界一般認為,拉帕努伊人是在大約5世紀時漂流到複活節島的一批波利尼西亞人的後裔。
巨石人像之謎
當雅各布·洛加文踏上複活節島,看到島上氣勢恢弘的巨石人像群時,這位來自舊的文明世界的探險家驚呆了。這些被當地居民稱做“摩艾”的石像矗立在一個名叫“阿胡”的海濱祭壇上,大多高7米至10米,重達30噸至90噸,有的石像一頂帽子就重達10噸,均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岩鑿刻而成。摩艾們額頭狹長、鼻梁高挺,眼窩深邃,而且麵部表情栩栩如生,有的安詳端莊,有的殺氣騰騰,有的則仿佛在沉思冥想。
這些摩艾們的鑿刻始於7世紀,並一直延續到了15世紀,其中大部分完成於12至15世紀。據統計,複活節島上共有887尊摩艾,除了288尊被成功運送到“阿胡”祭壇上,397尊仍留在采石場中,其餘的摩艾都散落在了運輸途中。
如此數目眾多、工程量浩大的巨石人像為何而建,以及又是如何建成的,一直是一個謎團。事實上,當雅各布·洛加文登島之後,他就發現複活節島上隻有枯萎的野草和矮小的灌木。因此,人們一度非常疑惑於如此貧瘠的土地如何能夠負擔建造巨大的石像群所需要的大量的物力和人力。
不過,後經科學家考證發現,5世紀前的複活節島植被茂盛、物產豐饒,而且全島隨處可見枝繁葉茂的大棕櫚樹——這正是製造舟船、滾木、吊杆和撬杠的理想材料。
古拉帕努伊人在此定居和繁衍之後,也許是為了紀念去世的部落首領或祭祀神靈,同時也是作為勢力範圍分界線的標誌,他們開始鑿刻巨大的石像,並砍伐大棕櫚樹和刺麻等植物用來造船和做搬運工具。
然而,隨著島上的人口不斷地膨脹,不斷地鑿刻石像和不斷地砍伐樹木,大棕櫚樹最終被砍伐殆盡。接著,島上的其他生存資源也開始枯竭,自然環境日漸惡化。再後來,饑餓、戰爭、疾病等接踵而來,島上人口也越來越少。
就這樣,複活節島走向了衰亡。雅各布·洛加文看到的,僅僅是這個文明的孑遺,隻有那些沉默的巨石人像,仿佛仍在訴說著其往日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