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不是呢?但願佛祖保佑!”歎息聲回繞在空寂的古寺中,述說著僧人們的無奈。
陳潛有些意外,沒想到六大門派還是遭到了元國朝廷的伏擊,心中對天道之勢有了一絲明悟。穿過層層廟宇,陳潛來到一處偏僻的閣樓前,閣樓的牌匾上書寫著“藏經閣”三個大字,筆畫孔武有力,深合武學之道。
陳潛此來這是為了寺中的高僧手劄,參悟佛經中的大道精義,借鑒他人的修煉經驗來提高境界。佛理也是道理,參悟學習對悟道同樣可以觸類旁通。
閣中久無人跡,不少書架上的書冊蒙上了一層灰塵,想是寺中僧人都忙著生計,少有時間學習佛經、參悟佛理了。取出玉簡,陳潛隻將其中經書拓印了一小部分,高僧手劄則全部拓印了一遍。
陳潛並不打算修佛,故而隻取了部分名聲較大的經書學習,淺嚐輒止即可。高僧手劄中不但有僧人對佛理的領悟,也有自身對武學之道的見解,對修行很是有利,多多益善。
閣中還有許多武功秘籍,陳潛也不含糊,將其中精妙的功法也留了一份,日後有時間慢慢研習。
最後,陳潛假扮了一回香客,取了一部分用不上的黃白之物捐給寺廟,就當還這份人情了。至於關在大都的眾人陳潛即卻是不能插手了,此事估計會如原劇情般,需要張無忌出馬才行。
“施主好走!有空再來啊!”一位小沙彌樂滋滋的看著遠去的陳潛,心中大喜不已:“好家夥,我來到寺中還從沒見過這麼多錢呢,恐怕得有上萬兩白銀了,這下不用擔心吃不飽飯了。”
繼續上路,陳潛這次來到了武當山。武當派在這裏卻是一個傳承悠久的門派,足有上千年的曆史,現任掌門和明國無為派的衝虛正好是同輩,而創派祖師竟然真的叫張三豐,這讓陳潛困惑不已。
張三豐這個名字在前世也是廣為流傳,而且他不像其他的神話人物,而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但在這裏,有個武當山還能說是地名重了而已,但也有個張三豐是鬧哪樣?
望著眼前連綿起伏的山脈,陳潛暗呼還好,前世他剛好去過武當山,上麵的景色和這裏大不一樣。進入武當派駐地,其中多處建築已被損壞,隻有數十名明教弟子在巡邏。
根據在路上收集的消息,武當派這次直接被一鍋端,連同掌門人在內均被朝廷製服。而
在得知武當山被圍後,明教也有帶人來支援,而且還是張無忌親自帶的隊。隻不過明教人數眾多,張無忌等高層人士的武功夠硬,反將前來阻擊的伏軍殺退。而明教地處偏遠,等他們趕到武當山時,六大派的高手已經被朝廷活捉押往大都,據說要明正典刑,以反叛罪問斬。張無忌無奈,隻能留下一些教眾看守武當派駐地,然後迅速調集人手前往大都施救。
沒一會兒,陳潛找到了武當派存放典籍的地方,好在朝廷派來的人急著押送六派人員,隻是草草的對武當駐地破壞一番,此處藏書樓並未有太大的損壞。遍尋典籍,陳潛果斷將其中介紹創派祖師的部分挑了出來,認真閱讀起來。
不知過去了多久,天色漸漸暗淡下來,陳潛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懷疑。據典籍中的記載,這位張真人多有異於常人之處,自小便對修道有著超越常人的興趣和天賦,在雙親過世後,更是變賣了所有家產,獨自來到現在的武當山創立了現在的武當派。
武當山本也不叫武當山,後因武當派名揚天下才改名為武當山,“三豐”的道號也是真人自己取的,本名與陳潛知道的各個名號一個也對不上,人生經曆也沒有相同之處。但讓陳潛困惑的是,這位張真人的成就卻與他了解的有極大的相似,不說這位張真人也著有《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道典,更有因他而聞名的武功太極拳流傳於此世。
除此之外,不同於世俗其他的門派,武當派走的是煉氣之道而不是煉體之道。雖然煉氣之道在世俗的傳承幾乎絕跡,但張真人生生憑借自己總結的一套吐納之法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煉氣之道,這門功法更被其稱之為一個陳潛極為熟悉的名字,“內丹法”。而張真人最後憑此晉級為金丹期,前往修仙界繼續修煉,以他的資質,後人猜測他早已飛升仙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