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法家韓非(1 / 1)

韓非是一個悲劇人物,也是一個富有爭議的人物。他頭腦中充滿各種治國良方,本國君王卻不接受他,盡管在遙遠的秦國受到了賞識,但他悲劇的命運依然無以改變,他遭到嫉妒,被君王懷疑,最終不明不白客死他鄉。不過,韓非那富於爭議的理論學說卻成為各國重要的執政思想,它們嚴厲而殘酷,又直指問題本質,發人深省。對於這些學說理論,曆代的君王又是喜愛、又是無奈,表麵上責怪它們偏激,暗地裏又將其積極地運用。

悲劇的人生

公元前280年(一說為公元前281年),韓非出生在韓國貴族的家中。在當時,秦國實力愈發強大,六國國力愈發弱小,而韓國偏偏是那個最為弱小的。韓非的出生不能不說生不逢時。幾乎從一開始,國家的命運就牢牢牽絆著韓非的心。他抱著一腔救國之誌向大名鼎鼎的儒家學者荀子刻苦學習,期待著有一天能以所學救國於危亡,輔佐國君振興霸業。遺憾的是,盡管韓非出色地完成了學業,並形成了一套獨到的治國思想,但是他的救國之路卻充滿坎坷。他天生口吃,直麵君王之時,侃侃而談對他而言宛若登天。偏偏在戰國那樣一個堪稱辯論家的舞台的特殊年代,優越的口才幾乎是謀臣賢士必備的技能。韓非沒有辦法憑借三寸之舌博取君王的歡心,也沒有辦法憑借三寸之舌說服君王抉擇大事。他能做的隻是把自己的思想寫成文章,恭恭敬敬地呈給君王。可惜辛苦鑄就的文字終究敵不過滔滔不絕的口舌之言,韓非的見解遲遲沒有被韓王采納。韓非無奈,隻好按捺住一腔報國之情,閉門著書,做一個學者。

命運總是讓人捉摸不定,韓非的才華得不到本國君主的賞識,卻引起了秦國的注意。韓非的文章流傳到秦國,被秦王見到。秦王驚歎不已,恨不得立即將韓非招致麾下,他激動地對左右說:“若能見此人,和他交往,死而無恨。”而為了得到韓非,秦國竟不惜舉兵攻打韓國,逼迫韓王將韓非交出,讓韓非以韓國使者的身份前往秦國。

身在有“虎狼”之稱的秦國,韓非不免身不由己。好在秦王毫不掩飾對韓非的賞識,悉心學習韓非的治國之道,並將其運用到實際政事之中。而對韓非而言,自己的心血成為強大敵國的重要武器,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身在異鄉為異客,更何況是在權力鬥爭詭詐血腥的秦國官場。即使韓非為秦國做出再大貢獻,也始終無法改變他韓國貴族的出身。正是因此,秦王敬重他,又不放心重用他。再加上秦相李斯又不失時機地排擠韓非,對秦王進言:“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心裏一定顧念韓國,把他一直留在秦國是一個禍害,把他放回本國也對我們不利,不如幹脆殺掉他。”於是,一生坎坷的韓非最後竟不明不白地客死他鄉。

學說與影響

韓非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分為三派,第一派以慎到為首,看重“勢”,認為在國家治理過程中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第二派以申不害為首,強調“術”,認為政治權術對於國君最為重要。第三派以商鞅為首,立足“法”,認為法律與規章製度才是國家興盛的根本。

就律法來說,韓非主張“以刑止刑”,強調用嚴刑、重罰控製人民,使人民不敢違背法律,使社會得到穩定。就權術來說,韓非主張“術以知奸”。不僅強調君王要善於使用權術,而且建議君王不要與臣子過於親密。就權勢來說,韓非強調權勢是權術和法律的保證。沒有權勢,權術和法律將失去效力和作用;不善於利用權術和法律,政權也不會穩定。

韓非的學說非常具有實用價值,對戰國後期的秦國和此後統一的秦王朝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秦王和李斯雖然殺死了韓非,他們卻堅定地實施著韓非的各種政治主張。例如,秦王朝統一初期,很多人認為應該效仿商周,分封天下。但是,依據韓非的法家思想,權力應該集中,政治製度應該隨著實際情況改變。因此,秦始皇下達了設置郡縣的命令,甚至坑殺了反對此事的儒生。又例如,韓非的死其實也正暗合法家的思想。就秦王來說,韓非身為韓國宗親難以利誘,放他回國又怕被韓王重用,應該殺之。就李斯來說,韓非才華出眾,可能取代自己地位,應該殺之。全然沒有把知遇之恩和同學之誼(李斯也曾跟著荀子學習)考慮之中,正是立足於“性惡論”與利害關係的典型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