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立國之初(2)(3 / 3)

元佐發狂後,太宗的次子元僖又中毒而死,太宗聽從寇準的意見立三子元侃為皇太子,改名為恒,即日後的宋真宗。而宮內李皇後、內侍王繼恩對此並不滿意。為了維護太子,太宗特意挑選了呂端為相,就是看重了呂端可以保護太子。

呂端自趙恒被立為太子後,每日詢問太子起居,兢兢業業,果然不負太宗所托。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太宗病篤之時,李皇後就串通王繼恩,想繞開趙恒,立瘋癲的元佐為帝,以圖把握朝政。

李皇後為了爭取宰相的支持,召呂端進宮。呂端知道有變,將前來傳召的王繼恩鎖在屋裏,命人看守,之後進宮。

李皇後特意問呂端:“如今太宗已死,立嗣宜長是常理,你看現在怎麼辦?”

呂端正色道:“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今天,現在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如有異議就是違背先帝。”駁回了李皇後的話,堅持派人找來趙恒即位。

真宗即位之時,垂簾召見群臣。呂端還不放心,又上前掀開簾子看到確實是趙恒本人才放下心來,率領群臣叩拜。

因為呂端的“大事不糊塗”,真宗才能順利即位,因此呂端一直受到真宗的敬重。

王旦

北宋皇朝到了第三代的宋真宗,政治發展最主要的目標是力求在穩定中成長,因此這一階段的領導者最好是穩紮穩打的人才,王旦正是最適當的人選。王旦擔任宰相長達11年,由於做事力求穩定,早年的表現並不傑出,晉升得也很慢,直到李沆接任呂端為宰相時,他才升為參政。不過早在太宗時代的宰相李防便曾對人表示:“王旦這個人,日後必可以成為太平宰相。”真宗在即位不久後也曾表示:“為朕致太平者,必定是這個人。”

王旦(957—1017年),其父王祜為宋太祖、太宗兩朝名臣,王旦自幼家學淵源,顯得沉穩靜默,王祜十分喜歡自己的兒子,認為他可以位至公相。王旦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中進士,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王旦升任宰執。當時寇準也在真宗左右,寇準心高氣傲,對王旦位居自己之上很不服氣,因此有時在真宗麵前對王旦的言行有所詆毀。一次,王旦主持的中書省向寇準主持的樞密院送去一份文件,寫作上違反了規格,寇準馬上將此事彙報真宗,使王旦因此受到責備,連具體承辦這項工作的人也受到處分。事隔不到一個月,樞密院有文件送往中書省,沒想到也違背了格式,收到公文的人想這下可以報複了,很高興地把這份文件送交王旦,但王旦不僅未告發寇準,而且把文件退還給樞密院,請他們主動改正,寇準由此改變了對王旦的看法。

對於寇準的攻擊,王旦也從不介懷,反而因為欣賞寇準的才幹而一直在真宗麵前維護他。真宗對王旦的大度很驚訝,在一次私下交談時問道:“你經常說寇準的好話,寇準卻一再說你的短處,你怎麼能一直這樣做呢?”王旦笑答:“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臣為相多年,缺失一定很多,但因位高權重,普通大臣都不敢說出來。寇準能夠指出我的不足之處,更可見他的忠貞率直,這也是臣看重他的原因。有這樣的臣子,是國家的福氣。”

真宗聽了大笑道:“人們常說宰相肚裏能撐船,我看說的就是你了。”真宗曾語重心長地對寇準說:“你能有今天,都是王旦推薦你的緣故啊!”寇準因此而深感愧疚,對王旦更加欽服。王旦的確是“肚裏可撐船”的宰相,他從不作無謂爭執,注重做人技巧,並且能分辨人才,是一個相當稱職的太平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