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一代霸主秦穆公(1 / 3)

秦穆公是秦國曆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開辟國土千餘裏,稱霸西戎,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加強了民族融合,促進了秦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秦國開始崛起。孔子曾經高度稱頌秦穆公的政績,認為秦國國雖小,誌氣卻很大,地處偏僻,行為卻中正,並且精通待人、用人之道。

秦穆公治國

秦國的君侯,自秦成公以上,史書中皆失其名,從秦穆公開始才記載名字。秦穆公,名任好,是德公的小兒子,成公的弟弟。成公有七個兒子,但沒有一個兒子被立為國君,他立了弟弟任好為王位繼承人。成公在位四年去世,任好即位,這就是秦穆公。

由於接續兩位兄長任期,秦穆公即位時已三十餘歲,正值壯年鼎盛之時。在個性上,穆公也和武公最為相像:勇武強悍,爽朗而待人誠摯,做事耿直而積極,因此在部落領袖間聲望極高。在他強有力的領導下,原為作戰集團而擁有相當獨立性的秦國各部落也產生了相當強的內聚力,使秦國的國勢達到了新的高峰,不但處在其周圍的西戎、犬戎不敢有所妄圖,連周圍的小諸侯也逐漸並入其勢力範圍中,最後成了西戎的霸主。史稱其“益國十二,辟地千裏,遂霸西戎”。

承襲了祖先勇猛好動的尚武精神,秦穆公很難自甘寂寞地待在西方邊疆,默默從事內部建設的工作。他以敏銳的洞察力看到,在未來的時代裏,秦國已不能隻靠“馬上得天下”的領導作風而發展下去了。要取得足以和中原諸侯競爭的力量,樹立長治久安的製度才是當務之急。傳統的秦國原屬戰鬥集團,生活風俗上似乎是逐水草而居的,人民與土地的關係較薄弱,因此也造成了社會組織上的極端不穩定,國家力量也無法完全集結。秦穆公深知秦國的症結所在,所以他一開始便認定秦國最需要的,是能夠使這塊土地及這些族人的生命力完全集中並有效提升人才能力的組織規劃。秦國多的是“打死不退”的勇將,卻找不到能全盤規劃、擬訂發展策略及製度的人才,因此秦穆公決心對外征聘優秀人才。

不過,以周王室東遷後的局勢來講,當時中國政治的重心在中原的東區。海邊經濟大國齊國的領袖齊桓公正被尊奉為當時的霸主。有才氣、有抱負的人才,大多會把他們的注意力放在東部的爭霸上,很少有人會關心西部邊疆新興國家的命運。況且秦國的知名度並不高,嬴氏一族給人的印象也是粗鄙、好勇鬥狠的半野蠻部落而已。

不過,穆公的誠意及努力仍吸引了不少文武全才,像晉國人公孫枝便是在這時候投效秦穆公的。但是像薑子牙、管仲這種全盤性的規劃人才,卻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秦穆公在和戎與製戎、交晉與服晉方略的指導下,為了向東部發展,也為了平撫宣公時和晉國間的衝突,決心同晉國聯姻。晉獻公也因國內問題重重,為暫時維持住西部防務上的安全,便將長女伯姬嫁於穆公,終於結成“秦晉之好”。

在陪嫁的眾媵人(陪嫁的人)名單上,穆公發現原虞國大夫百裏奚的名字,卻不見其人。在虞國和晉國爭戰期間,穆公早就聽說過有百裏奚這個人,也知道這個人在列國間頗具賢名。於是問由晉國來的公孫枝,才知道百裏奚有經世之才,隻不過懷才不遇,加上糊塗的虞君不曾重用他,才會淪落為媵人。在得知百裏奚不甘為奴役,在由晉赴秦的途中逃脫後,為了掌握這個難得的機會,秦穆公派出特使,到各地查訪百裏奚的下落。

五大夫

百裏奚是虞國人,早年貧窮困乏,流落不仕,在各國間顛沛流離。百裏奚首先來到了齊國,但是沒有人賞識他,最後流落街頭,靠乞討度日。後來,百裏奚又來到宋國,這次遇到一個叫蹇叔的人,兩個人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蹇叔的朋友宮之奇在虞國當上了大夫,蹇叔聽說後,就想去虞國向宮之奇推薦百裏奚。在宮之奇的幫助下,百裏奚當上了虞國的“中大夫”(大夫分上、中、下三級,上大夫即是卿),蹇叔一個人回宋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