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數字和網絡技術實現了信息的多通道海量儲存和便捷的采集與傳送,使過去那種以物理介質為壁壘的媒介格局得以徹底突破,進而使媒介融合成為當今全球性的媒體發展趨勢。

從媒介演進的人性化趨勢來觀照,融合媒介又是媒介演進的必然結果與形態。電視媒體的未來形態是與互聯網絡(包括有線網絡和基於手機和上網本等移動終端的無線網絡)相融合而產生的網絡化電視,師網絡之長技以對抗網絡的衝擊,它是互聯互通、雙向互動,且是可移動的。電視的未來是邁入“TV2.0時代”,成為一個數字化的、高度自由與互動的信息集合平台,電視媒體則成為以視頻信息為主的內容生產者、提供者和運營者。從本質上看,網絡化電視就是一種融合媒介,也是一種選擇性更強的媒介。這種選擇性是其繼續演變的趨向,它反映在四個方麵:一是媒介語言的可選擇性,使用者可以使用印刷媒體的文字、廣播媒體的音頻和電視媒體的視頻中的任意一種;二是互動形態的可選擇性,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人機互動(實際上是一種被動的接收和使用)或是人際互動抑或二者兼有;三是使用方式的可選擇性,使用者可以選擇基於電腦、電視、手機中的任何一種,可以固定收看,也可以移動收看;四是傳播方式的可選擇性,使用者可以選擇點對點、點對多或多對多的互動狀態。這種適應性的進化才會為電視媒體贏得新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動力。

不論是機械或電子時代成長起來的“數字移民”,還是誕生於充滿數字信息的世界、習慣於在比特流中衝浪嬉戲的“數字土著”,在這個數字化生存的時代,每個人都麵臨著撲麵而來的數字浪潮。那麼麵對這樣一個嶄新的社會群體、數字時代的傳播對象——他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被動的“受眾”,而是具有新聞傳播的主動性和能力的公民。上海文廣的黎瑞剛作為先覺者認識到了這一點:

“所有下一代的電視觀眾,他們正在從舞台的邊緣往中心走,有一天他們會成為舞台的主角,承載起我們民族、文化賦予他們的使命,所以說我覺得我們這些電視人應該跟他們更多地互動,關注他們,了解他們。”(黎瑞剛:《顛覆電視》,《青年記者》,2007年第5期。)

電視新聞工作者都要像黎瑞剛這樣清醒地正視這一現實,把他們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開辟和拓展各種傳播渠道和終端,最大限度上實現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分享和思想交流,以對話意識代替原來的宣講意識,通過對話實現輿論引導,通過服務實現媒介價值。

一度“顛覆電視”這一有些聳人聽聞的說法令不少電視人感到惶恐和緊迫,但“顛覆電視”並不是否定傳統電視的一切,更不是電視的消亡,而是要顛覆電視舊有的、不再適合數字時代人們信息需求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手段、傳播機製與體製,以互動的、開放的、分享的、超鏈接的、個性化的,總之更為人性化的電視新聞傳播來重塑電視。

電視新聞傳播如何轉型以應對媒介融合的趨勢,從而能夠更加富有競爭力和影響力,未來不僅需要我們在理論層麵思考,也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繼續上下求索、不斷探尋。

電視新聞傳播的轉型之旅隻是剛剛開始,依然在路上。

“革命的前夜剛剛到來,巨大的革命還在後麵,麵對這樣的發現年代,我覺得對所有的電視從業人來說,需要創新的激情,需要冒險的勇氣,同時需要前瞻性的眼光,看得更遠,看得更遼闊,同時要務實。”(同上。)

借用黎瑞剛的這段話結束對這一研究課題的探尋之旅吧,當然,電視新聞傳播的變革與創新仍需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