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來看,電視傳媒業正處在深刻轉型的關鍵點上。

在當下的數字時代,信息的數字化處理作為一項統治性技術而存在,比特流已成為這個時代律動的脈搏。人們日益廣泛地使用和依賴計算機和互聯網,年輕群體更多地轉向了互聯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成長於數字媒體環境中的一代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與上個世代的人完全不同,他們的媒體使用習慣必將主導新聞傳播的未來走向。

在麥奎爾的大眾傳播理論體係中,大眾傳播的符號內容或信息,大多是標準化的產品,而且能夠以同樣的方式重複使用。受眾通常被當作是鬆散的集合體以及被動的旁觀者,缺乏反饋和參與的機會。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一個種類,電視在本質上具備分享性、家庭性與公共性,它是被設計出來向眾多人傳播的。一般來說,傳送者往往比接受者具有更多權威、地域或專門的知識。

但在新的媒介格局中,由於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支持,受眾的主動性、互動性、個性化要求日益突出,功能日趨強大的互聯網絡、手機作為新媒體因能夠契合受眾的這些要求而迅速崛起、發展強勁。這使整個媒介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隨之網絡視頻和手機視頻橫空出世,互動電視、數字電視、IPTV等新興的電視收視方式伴隨而生,一個新的視頻時代來臨。

電視作為傳統媒體在這一新的媒介格局中一方麵壓力巨大,昔日頭號媒介的強勢地位已然不再,觀眾流失,老齡化趨勢嚴重;而另一方麵,它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而非威脅,這是因為數字化使電視不僅擺脫了數量有限的頻道的羈絆,獲得了更大的擴容空間,同時媒介間壁壘的消融必然帶來的媒介融合趨勢,也必將為電視的發展帶來更具魅力的未來圖景——傳播範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數字化所引發的傳播方式的革命還會催生出全新的節目理念和形態。

在電視媒體的發展中,上述兩個方麵共生共存,且全球同此涼熱。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大小小的電視台都正在努力左衝右突,竭力使電視重獲生機和活力。

以上種種使電視媒介的傳媒生態環境發生了不容忽視的巨變,在媒介融合愈演愈烈的語境下,作為話語實踐的電視新聞也麵臨著不可抗拒的變革,電視新聞傳播進行轉型是注定的命運。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電視媒介如何走出這一困境?在電視媒體普遍強化“新聞立台”戰略、重申“新聞立台”理念,以提升信息傳播力和輿論影響力的今天,電視新聞傳播的嬗變之路究竟走向何方,如何轉型?這些是本書試圖探討的主要問題,也是當下對電視媒體來說亟待研究和解答的核心問題,是電視新聞業發展戰略中傳播維度把握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本書依據麥克盧漢和保羅·萊文森的媒介理論,輔以翔實的案例和深入的論證,對數字時代媒介融合語境下電視新聞傳播的轉型進行預測與論證,指出媒介融合和網絡化是數字時代媒介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的電視必然是和互聯網絡的結合,是基於有線或無線移動互聯為基礎的網絡化電視。數字傳播提升了人的理性把握,未來的電視新聞傳播會以自由、開放、互動、個性化為其基本特征,並呈現出更為人性化的發展趨勢。

作為“數字時代的先驅和先知”,傳播學大家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依據,正如萊文森對他的讚譽:“麥克盧漢的研究成果,如果和過去有什麼區別的話,應該說是與時代越來越契合,仿佛我們的信息時代正是他遠見卓識的結晶。”(〔美〕保羅·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何道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謝辭第3頁。)

他的理論中對當下電視媒介發展最具啟發價值的首先是媒介四定律。

他認為媒介形式具有革命性力量,任何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會使舊的媒介得到提升。當一個新的媒介出現的時候,舊的媒介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和新媒介結合,適應新的媒介。在他與兒子埃裏克·麥克盧漢合著的《媒介定律》一書中,提出了媒介四定律,認為任何一種媒介的發展,都受製於媒介四定律,它們分別是提升、過時、再現和逆轉,即(1)它提升和放大了社會或人類生活的哪一個方麵?(2)它遮蔽或使之過時的是什麼東西?(3)它再現的是什麼東西?(4)當這一媒介達到潛力極限後,它逆轉或搖身一變為什麼東西?萊文森把這一理論稱為工具中的工具、涵蓋一切的工具,是麥克盧漢工具袋裏“一種獨特的工具。我們用它來給媒介做保健工作,看媒介的健康狀況、心跳和預後……這些定律還是開放的、多向度的”(〔美〕保羅·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中譯本序,何道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我們用這個“工具”來給電視做“體檢”,便可以電視媒介現在時態的狀況為基石,驗證其過去時態的曆史、推知其將來時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