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危險關係(1 / 3)

讓人頭疼的表揚信——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北方來信說好話。

“張公,北方又來書信了。”聽到這句話,張昭就感到頭疼,因為這些書信又要說他的好話。

建安初年,中國在激烈的動蕩之後,大浪淘沙,剩下了有限的幾位霸主,就像小組賽出線的佼佼者,站在了爭霸擂台上,開始了更為激烈更高水平的強強對抗。黃河以北,袁紹以冀州為中心,公孫瓚以幽州為中心,二者都極力輻射自己的勢力;黃河以南,曹操幾乎占有了整個中原,儼然成為天下核心;劉表占據荊州,孫策占據江東,二人雄峙江南;士燮獨占交州,劉璋固守益州,馬騰與韓遂分割西北,雖然偏遠,但他們也都是“我的地盤我做主”。諸強當中,隻有曹操算得上是合法的。其實皇帝才是合法的,但是漢獻帝已經被曹操控製,都城就在曹操地盤內的許都。曹操可以把自己的意誌以皇帝詔書的形式布告天下。數年前,早在小組賽期間,袁術這個愣頭青就大張旗鼓地做皇帝,做“決賽”時才能做的事情,結果成為天下公敵,群起而攻之,很快兵敗身死。強強對抗賽,選手水平都是很高的,他們才不像袁術那麼傻呢!所以,他們雖然都在各自地盤上做著土皇帝,但是都與許都保持著聯係。年初計劃,年終總結,檢舉揭發,倡議表決,節日祝賀……這一些都要與朝廷進行書信往來的。寫封信,就能獲得國家認證,多合算啊。而曹操控製下的許都,也樂意給諸強傳達一些文書,這樣就能表明對他們的操控。可是,沒有人喜歡說是與曹操保持聯係,而都是說與北方進行書信往來。

北方給江東的書信,都要先經張昭的手,因為張昭是孫策的長史。相國﹑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將軍府各有長史一人,相當於秘書長。198年,曹操為了安撫孫策,上表奏準任命他為討逆將軍,而孫策則把討逆將軍府裏最重要的唯一的長史職位給了張昭。長史,是討逆將軍有權任命的最高級別文官了。

孫策遠遠地看到張昭走來,剛想上前親親熱熱地打個招呼,但是張昭卻向他這裏看一眼,做賊似的繞道走開了。

二人關係為何如此生分?不,二人親近得很。按照那時的禮教,大戶人家的內眷是不會隨便見人的,但是張昭卻是可以去孫策家裏拜見吳夫人的。升堂拜母,對孫策來說,除了張昭,隻有周瑜能夠擁有這一特權了。孫策不僅把政務都交給長史張昭,還任命張昭為撫軍中郎將,這是討逆將軍能有權任命的最高軍職了,這樣,孫策又把軍事都交了給張昭。文的,武的,都交給了張昭,孫策就放心地東征西討去了。孫策打地盤,張昭管地盤,這是江東孫吳集團創業時期的典型軍政模式。孫策隻要見到張昭,就一定會按照對待老師的禮節行事。

既然如此親近,那張昭見到孫策,為何還要繞道而走?

“哈哈,肯定是北方來的書信裏,又把我們做的好事都歸到張公身上了,”孫策拍手大笑,“北方人,隻認得張公一人啊!”

為了不激怒曹操,孫策也做了一些表示願意歸順朝廷的事情,例如接受朝廷征召,加入到討伐袁術的陣營裏去。要知道,孫吳集團從第一代孫堅開始就是隸屬於袁術的,而且孫策起兵討伐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就是奉袁術之命。現在孫策與袁術決裂,堅決擁護以曹操為首的中央政權,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啊。但是,孫策放下屠刀,張昭成佛了。北方人都說是張昭讓江東走上了正道,在書信裏對他大加讚美,而真正的決策者孫策,卻幾乎不被北方人提起。

工作是誰幹的姑且不說,出了成績肯定是領導的,這點道理都不懂,張昭豈不白活了四十多年!再說,人家孫策確實是個青年才俊,從一千多士兵和幾十匹戰馬起家,現在平定了江東,可謂能幹得很呢。但北方人偏偏把功勞都歸到張昭身上!

所以,一收到北方的書信,張昭就頭疼不已。北方人慷慨地把所有讚美之辭都給了張昭,對孫策卻吝嗇得一句肯定的話都沒有。這……這……這就沒有實事求是嘛。再說,孫策才二十歲出頭,一個大帥哥,正是要麵子的時候呢!

張昭拍拍頭,不知怎麼辦才好。把信的內容原原本本彙報吧,年輕人麵子上就過不去;隱瞞不報吧,不符合長史的工作原則。真是讓人頭疼的表揚信啊!

於是每逢收到北方人的書信,隻要遇上孫策,張昭就隻能繞著走。

這一次,孫策快走幾步,把張昭喊住,說:“張公,把北方人的書信拿出來我們都欣賞一下嘛!”

張昭麵紅耳赤,囁嚅不能言。

孫策開心地說:“過去管仲做齊國國相,一則告仲父,二則告仲父,可最後齊桓公卻成了霸主之宗。現在你有賢能,我能任用你,你的功名難道不也在我身上嗎?”

管仲被後世史家稱為“春秋第一相”。有人向齊桓公彙報,齊桓公不表態,說是應該先請示管仲如何表態,又有人向齊桓公彙報,他又不表態,又說應該先請示管仲如何表態。左右看不下去了,說:“一則告仲父,二則告仲父,你這個國君做得也太容易了!”齊桓公說:“我未得到仲父的時候,做什麼都難,現在已經得到仲父,又還有什麼事情不是容易的呢!”伯仲叔季本是兄弟間的排行,仲父就是亞父,本來是齊桓公送給管仲的稱呼,現在孫策拿來給了張昭。孫策十七歲那年就死了父親,沒有做啃老族的資格,他不甘心,就奉張昭為仲父,可著勁地“啃”他。

張昭太有“啃”頭了:

年齡上:孫策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在最喜歡論資排輩的中國人心目中,他是很難得到尊重的,可是張昭卻已年屆不惑,算得上是大叔了;

地理上:北方人占領中原,中原被視為天下中心,所以北方人對江東人的優越感是很強的,但是張昭是彭城(徐州)人,就容易獲得北方人的認同;

名望上:孫吳集團武力崛起,孫策與其絕大部分手下,在北方人眼裏都是赳赳武夫,而張昭少年時就以好學出名,拜師學習《春秋》,博覽眾書,而且他還是一個書法家,擅長寫隸書,與趙昱、王朗等名人交往密切,曾經與王朗辯論為舊君避諱的事,占盡上風,雖然這在後人看來是一個無聊透頂的話題,但是當時他卻因此而名動天下;

才能上:孫策的部下,除了周瑜文武兼備之外,其他大都作戰是好手,管理是菜鳥,但是張昭卻能把政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對於孫策來說,他不怎麼缺少武將,但是缺少能夠治國牧民的“大管家”,而張昭,就是最稱職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