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史話》是《寧夏地方史話叢書》的一個分冊,它縱貫古今,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是係統介紹中衛曆史的普及型通俗讀物,其創意、篇目設計、取材範圍、行文規範等,均按照自治區的統一要求進行。
《中衛史話》編修工作始於2010年2月。基於市地方誌辦公室人員少、力量弱,還要每年編輯出版《中衛年鑒》的實際情況,特聘請原中衛縣誌辦公室主任、縣黨史辦公室副主任張發盛擔負《中衛史話》稿的編寫工作。張發盛曾參與了《中衛縣誌》、《中國共產黨中衛縣組織史資料》、《中衛縣黨史大事記》的編修工作,發表過多篇有關中衛曆史的文章,對中衛曆史多有研究,有比較深厚的史誌功底;當時張發盛已是近70高齡的老人,剛做了心髒支架手術不久,健康狀況堪憂。但長期癡情於史誌的他毅然接應。為了加快編寫速度,便於修改,他又老年學電腦打字,硬是憑著堅強的毅力,將30多萬個方塊字一個一個錄入了電腦。期間,他數次因心髒病複發住進醫院,即使在病床上也沒有丟開書稿的審閱修改。將要付梓,他心上的一塊石頭才算落地。
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李福祥,在完成《中衛年鑒》編纂出版工作的同時,主持擬定篇目、搜集相關文字、照片資料,研究解決書稿撰寫中出現的問題,並對書稿進行總纂通稿和審校。市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劉衛東、副主任科員任曉慧做了大量編務工作。
正如專家所言,《中衛史話》是《寧夏地方史話叢書》中最難寫的一部,原因有三:一是曆史資料欠缺;二是發生在中衛的重大曆史事件少;三是曆史名人少。編寫的難度比較大。在編寫過程中,編纂者克服困難,知難而進,深度挖掘史料,盡可能多的占有資料,認真甄別,精心取舍,尊重史實,力求全麵、準確,先後三次擬定篇目,三易其稿,反複修改完善,曆經兩年多的辛勤耕耘,凝結著編者心血和汗水的《中衛史話》終成其稿。
《中衛史話》在編修過程中,得到了自治區地方誌辦公室的精心指導和熱情幫助,自治區地方誌辦公室主任邱新榮,對《中衛史話》篇目、書稿親自審閱把關,並以書麵形式反饋了初審意見。送審稿形成後,及時安排自治區地方誌專家庫成員審閱,組織召開《中衛史話》評審會議。劉天明、張懷武、吳忠禮及自治區地方誌辦公室的專家,以科學、求是、審慎的態度,對書稿進行評審,提出了非常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市委、人大、政府、政協的領導十分關心《中衛史話》編修工作的情況,及時幫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對參與此項工作人員給予了熱情的關懷、支持和鼓勵。市政府秘書長、辦公室主任劉林森多次召集會議安排史話編審工作,市委黨史研究室、市文聯、市教育、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市政協文史委等編委會成員單位分別審閱把關。
本書參閱了《寧夏文史資料》(自治區政協編印)、《民國寧夏風雲實錄》(寧夏文史研究館編印)、《中衛文史資料》(中衛縣政協、中衛市政協編印)、《乾隆中衛縣誌校注》、《標點注釋中衛縣誌》、《中衛縣誌》、《中寧縣誌》、《海原縣誌》、《寧夏軍事誌》、《中衛縣軍事誌》等文獻,從中采用或吸收了周興華、馬建興、範學靈、張發盛、林濤、馮玉森、石宇清、王開選、孟杼、蘇複濤、劉浚源等同誌的文章或資料,謹此致謝!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編者水平有限,資料匱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瑕疵、錯漏難免,請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