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的故事隻是晉國內部權力傾軋的開始。
在晉國的權力結構中,卿家的勢力極熾。晉文公以來,先氏、趙氏、欒氏、士氏(又稱“範氏”,因士會采邑在範,故以範為氏)和郤氏等幾大家族輪流坐莊。這種貴族集團專權的製度,包含有某種積極競爭的因素。為了保持家族的地位,各家在對子女的教育上都是極其嚴格的。由於晉國主要將領都是出自貴族,因而每個人從少年時代開始,就要經常上戰場衝鋒陷陣,培養勇敢精神與領導才能,因而晉國這些大家族一直是人才輩出。
人才多對國家是一大好處,可是同時又使得家族與家族之間的權力之爭非常的激烈。不僅是卿家間在較量,卿與君也在較量。君臣之間的猜忌與防範成為晉國內政極不穩定的因素,這些不穩定的因素總有一天會如火山般爆發的。
對於這一切,有一個人洞若觀火。
這個人就是中軍副帥士燮。
士燮是個極為深謀遠慮之人,在鄢陵之戰前他強烈反對與楚國開戰。他意識到,晉國之所以內部暫時團結,是因為周邊有強大的敵人存在。一旦敵人一個個被消滅了,天下無敵的晉國,內部諸多的紛爭和矛盾都會激化。
晉國政壇的狂風暴雨就要到來了,對於極富責任感的士燮而言,是無法忍受的痛苦。
鄢陵之戰後一年(公元前574年),士燮去世。
士燮之死是個謎,後世的杜預推測他是死於自殺。從《左傳》的記錄來看,士燮似乎是得病之後,拒絕就醫。還讓祝宗為自己祈死,他說:“愛我就快詛咒我,讓我早點死。唯有死才可以避免禍難,這對我們範家來說是福。”士燮以選擇死亡的方式,逃避即將到來的腥風血雨,以保全自己的家族。這場還未到來的風暴,雖然還隻是在醞釀中,但對於智慧過人的士燮已經是清晰可見了。
晉國的核心權力掌控在幾大家族手中,不甘寂寞的晉厲公要把權力從卿家手中奪回。他是個很有作為的國君,在當政的七年之中,先後取得對秦麻遂之戰和對楚鄢陵之戰的勝利。這是繼晉文公之後又一個輝煌的時代,有作為的君主決不願意成為諸臣手中的傀儡,於是一場君臣之間的權力較量開始了。
要剪除大夫卿家的勢力,從何處下刀呢?
趙氏家族隻剩下趙武一個孤兒,已經是沒有實力了;範氏的士燮則剛剛去世,威脅也不大。數來數去,對晉厲公威脅最大的莫過於欒氏和郤氏了。當時郤氏家族氣焰最為囂張,其勢力也最為強大,晉厲公如果想掃滅卿家的勢力首先必須拿郤氏開刀。
郤氏家族的實力之強,從其家族史可略窺一斑。郤氏家族曾有三個人出任晉軍總司令兼首相,即郤縠、郤缺和郤克。在晉厲公時代,郤氏家族在軍隊高層中占據多個席位,如上軍司令員郤錡、新軍司令員郤犨和新軍副司令郤至。因為三人都出自郤氏家族,所以又被稱為“三郤”。
郤氏家族當權太久,氣焰過於囂張,有點目空一切。在朝廷內外結怨甚多,這為其覆滅埋下了禍根。
首先是郤至與晉軍總司令欒書有過節。
郤至作為晉國四大集團軍中的新軍副司令,在八卿排名中排在最後一位。但是在鄢陵之戰時,中軍元帥欒書力主避敵鋒芒,待楚軍有可乘之機時再侍機決戰;郤至卻公然挑戰欒書的權威,主張對楚軍實施速決戰,並最終被晉厲公所采納。鄢陵之戰勝利後,郤至到處吹噓其戰功,不把其他將領放在眼裏。總司令欒書對他十分惱怒,動了念頭,打算撤掉他新軍副司令的職務。
再者,郤氏因為勢力龐大,所以常憑借其權勢與其他大臣爭奪田產土地。比如上軍司令郤錡搶奪夷陽五的土地,新軍司令郤犨搶奪長魚矯的土地。使得夷陽五與長魚矯對郤氏恨之入骨,這兩人後來都為晉厲公掃滅三郤立下汗馬功勞。
另外,郤氏由於執政時間長,所以得罪了不少其他大家族。在郤缺擔任中軍元帥兼第一執政官時,曾罷免了胥克下軍副司令的職務。胥克的兒子胥童懷恨在心,後來也成為誅殺三郤的急先鋒。
三郤勢力雄厚,又不得人心,自然成了晉厲公鏟除的首要對象。
元帥欒書與晉厲公心照不宣。
為了撤掉郤至的軍職,心懷鬼胎的欒書使了個花招。他指使楚國戰俘公子筏(鄢陵之戰被晉軍俘虜)向晉厲公告密:“鄢陵之戰,楚軍其實是被郤至暗地裏召來的,因為他認為晉軍一定會戰敗。隻要晉國戰敗了,他便打算擁立孫周為國君,取代您的位置。”
孫周是晉襄公的曾孫,當時居住在周都洛邑。
晉厲公問欒書說:“你看這事可不可靠?”
欒書故意煽風點火地說:“我看恐怕是有這回事。郤至在戰場上的表現大家都看到的。三次經過楚王的戰車,都下車免胄快行,楚王還派使者送了他一張弓。主公想想,要不是他勾結楚軍,怎麼會在戰場上與敵人的使者往來而不顧及生死呢?我看啊,不如派他去趟洛邑。我們派人跟蹤,看看他有沒有跟孫周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