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學是與官學相對應的一個文化概念。一般意義上說,古代私學和近代私立學校都是指不由政府創辦,不納入國家學校製度之內,由私人或私人團體創辦、主持、經營、管理的教育形式或教育活動。從私學的定義上可以看出私學主要有三種形式,即私立學校,私家學派,私人講學。
古代私學呈現如下特點:第一,私學與官學共同並存發展。私學產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養士之需,就是為了統治者服務的。經過曆代的發展,雖然私學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大方向依舊是前進的,還在某種程度上與官學相呼應共同發展,如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就是一種兼備官、私兩種性質的高等學府。第二,私學與學派緊密相連。私家學派是私學教育的一種形式,私家學派的帶頭人充當教師的角色,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學術觀點和思想情操,並廣收門徒教育弟子傳播自己的思想。由於每個教師思想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學派,這些學派的產生發展也不斷豐富了私學的教學內容。第三,私學教育有教無類。私學不同於官學的很大一方麵就是私學的學生來自是社會各階層,為更多的貧寒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機會,而且招收的學生年齡差異很大。但是這種有教無類也不是絕對的,私學一般不收女童,這可以說是在封建社會教育中受男尊女卑傳統思想影響的一種文化糟粕。第四,私學追求學術自由。私學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有思想有名望的教師,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並積極追求真理。私學相對官學也在一個比較自由、輕鬆的氛圍中進行,這些名師大儒們有更多的機會汲取各家之長傳播自己的學術思想。第五,私學與入仕緊密相連。“學而優則仕”是古人受教育的一個很大的動力,私學的教學理念就受製於政治,主要為政治服務。絕大多數學生是為了通過教育參加及第考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私學必然教授學生及第考試所需要的內容,尤其是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科舉製的發展與完善,四書五經成為每個參加科舉考試的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內容,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思維創造,同時私學在某種程度上淪落為科舉的附庸。第六,私學中的師生關係融洽。私學的教師一般都是在當地有名望、知識淵博的人,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都是比較高,同時教師也關心學生的生活,很多教師還會資助貧寒子弟,如東漢時期的趙典“每得賞賜,輒分與諸生之貧者”【1】。學生也自然對教師非常尊敬,所以在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在這種融洽的師生關係下,師長的示範表率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的是非常有利的,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宋代私學是中國古代私學發展的鼎盛時期,它不僅僅促進了宋以後的封建教育發展曆程,也影響了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文明的進程,同時也對我國當代教育的發展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宋代私學教育培養了許多有誌之士,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們從私學中走出來後又著力辦私學、興教育,培養了一批能言善辯、思維活躍、敢於創新的知識型、實踐型人才。宋代私學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德育素質的培養,並著力追求真理、學術自由,彰顯個性的培養模式可以為當今教育開拓新的思維模式;同時,宋代私學獨具特色的辦學形式,管理規則、管理理念的個性化教育模式也可以為當代教育提供借鑒。宋代私學與政府主導的官學能夠合理的共同發展,大大促進了宋代教育發展的速度。當今社會私學的蓬勃發展不僅彌補了公立教育的不足,也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但是私立教育與公立教育的發展還有諸多矛盾,如何促使二者適宜發展是需要以史為鑒的。所以對宋代私學的研究,借鑒宋代私學教育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法其所以為法,這不僅僅是對優秀曆史文化的傳承,也將對促進我國實現優秀教育傳統現代化產生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