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泌尿係統疾病的護理評估要點;掌握泌尿係統常見症狀體征概念及特點;掌握腎源性水腫和尿路刺激征主要的護理診斷/問題及相應護理措施。
2.熟悉泌尿係統的解剖結構。
3.了解泌尿係統的生理功能。
【解剖結構與病理生理特點】泌尿係統由腎髒、輸尿管、膀胱、尿道及有關的血管、神經等組成,主要功能為生成尿液和排泄體內的代謝產物。其中腎髒的結構較為複雜,腎髒不僅是人體重要的排泄器官,還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方麵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泌尿係統的其餘器官均為排尿管道。在內科疾病中,泌尿係統疾病主要為腎髒疾病。近幾十年來,慢性腎髒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當前,全球腎髒疾病患者已超過5億,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之後又一類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腎髒疾病致腎髒嚴重受損時,可致腎衰竭,腎衰竭患者必須進行腎髒替代治療。急性腎衰竭可通過血液淨化或腹膜透析維持生命,贏得治療時間,爭取腎功能恢複;慢性腎衰竭則必須依靠血液淨化、腹膜透析或腎移植才能存活。
1.腎髒的解剖結構人體有兩個腎髒,位於腹膜後脊柱兩側的脂肪囊中,其內側中部凹陷處稱為腎門,腎門內有腎盂、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叢,它們由此出入腎實質。腎實質分皮質和髓質兩部分。皮質位於髓質表層,主要由腎小體和腎小管構成。髓質位於皮質深部,由十餘個腎錐體組成,錐體的尖端終止於腎乳頭。腎單位和集合管生成的尿液,經集合管在腎乳頭的開口處流入腎小盞,再進入腎大盞和腎盂,最後經輸尿管進入膀胱。排尿時,膀胱內的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
每個腎髒約有100萬個腎單位。腎單位是腎髒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腎小體是由腎小球和腎小囊構成的球狀結構。腎小球為腎單位的起始部分,包括入球小動脈、毛細血管叢、出球小動脈和係膜組織。入球小動脈從腎小囊的血管極處穿入囊內,分成4~5支,每支形成一簇網狀毛細血管叢,其後又彙成1支出球小動脈離開腎小囊。係膜組織充填於毛細血管間,由係膜細胞和基質組成,充當支架、調節毛細血管血流、修補基質以及清除異物和代謝產物。係膜細胞異常增生、係膜基質增多及免疫球蛋白沉積是某些腎小球疾病的病理基礎。腎小囊包繞腎小球,分髒層和壁層兩層,其間為腎小囊腔,與近曲小管相通。腎小管分為近端小管、細段和遠端小管,近、遠端小管又分為曲部和直部兩段,近、遠端小管的直部和細段組成U字形的腎小管襻。遠端小管最後彙入集合管。
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血漿經濾過膜濾過進入腎小囊。濾過膜由腎小球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腎小球基膜和腎小囊髒層(伸出許多足突的上皮細胞)構成。濾過膜內層是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上麵有許多小孔,稱窗孔,可允許小分子溶質和小分子量蛋白質通過,但血細胞不能通過。此外,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表麵有帶負電荷的糖蛋白,可阻礙帶負電荷的蛋白質通過。腎小球基膜由基質和一些帶負電荷的蛋白質構成,腎小球基膜上有多角形網孔,網孔的大小決定可通過的溶質分子的大小,是阻礙血漿蛋白濾過的重要屏障。濾過膜外層是腎小囊上皮細胞,上皮細胞的長突起相互交錯,其間的裂隙是濾過膜的最後一道屏障。不同物質通過濾過膜的能力取決於被濾過物質的大小及其所帶的電荷。
腎小球旁器由球旁細胞、致密斑和球外係膜細胞組成。球旁細胞位於入球小動脈終末部的中膜內,其內有許多分泌腎素的特殊顆粒。致密斑位於皮質部髓襻升支,可感受遠曲小管內液體容量和鈉濃度變化,調節球旁細胞分泌腎素。球外係膜細胞是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之間的一群細胞,具有吞噬功能,其細胞內的肌絲收縮可調節腎小球的濾過麵積。
腎間質為充填於腎單位各部分和血管之間的少量結締組織,內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穿行。從皮質到髓質內區,腎間質數量和間質細胞的數目不斷增加。
2.腎髒的病理生理特點
(1) 腎小球正常成人雙側腎髒血流量約為1 L/min,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幾乎所有的血漿成分均可通過腎小球濾過膜進入腎小囊,形成與血漿等滲的原尿,即腎小球濾過液。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受濾過膜的通透性、濾過麵積、有效濾過壓及腎血流量的影響。病理情況下,上述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均可影響腎小球的濾過率。
(2) 腎小管腎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分泌和排泄功能、濃縮和稀釋功能。
1)重吸收功能:原尿流經腎小管,絕大部分物質被近端小管重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如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鉀、鈣、鈉、水、無機磷等,正常情況下一些毒物、藥物和代謝產物不被重吸收而隨尿排出體外。
2)分泌和排泄功能:腎小管上皮細胞可將本身產生的或血液內的某些物質排泌到尿中,如H+、NH3、肌酐和某些藥物等,以調節機體電解質、酸堿代謝的平衡和排出廢物。
3)濃縮和稀釋功能:腎髒對水具有強大的調節功能,腎髒的濃縮和稀釋功能可反映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平衡的調節能力。體內水過多時,腎髒稀釋尿液,排水量增加;體內缺水時,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增加,排水量減少。腎衰竭患者的腎髒對水的調節功能障礙,可發生水瀦留或脫水。
(3) 腎髒的內分泌功能腎髒所分泌的激素包括血管活性激素和非血管活性激素。血管活性激素參與腎的生理功能,調節腎髒的血流動力學和水鈉代謝,主要為腎素、前列腺素、激肽釋放酶等。非血管活性激素主要作用於全身,包括1α羥化酶和促紅細胞生成素等。
1) 腎素(renin):腎素主要由腎小球旁器的球旁細胞產生,腎灌注壓下降、交感神經興奮及體內鈉含量的減少均可刺激其分泌。主要的病理或生理原因有:① 急性失血、大劑量利尿、大量腹水等致循環血量下降;② 運動、寒冷刺激、應用縮血管藥物等引起交感神經興奮;③ 過度限製鈉鹽的攝入。腎素可使肝髒產生的血管緊張素原轉變為血管緊張素Ⅰ,再經肺、腎的轉換酶作用生成血管緊張素Ⅱ和Ⅲ。血管緊張素Ⅱ和Ⅲ直接引起小動脈平滑肌收縮使血壓上升,同時血管緊張素Ⅱ和Ⅲ還可刺激醛固酮的分泌,促進鈉的瀦留,增加血容量,使血壓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