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呼吸係統疾病的護理評估要點。
2.熟悉呼吸係統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3.了解呼吸係統的病理生理特點。
呼吸係統是人體重要的生命係統之一。機體通過正常的呼吸功能不斷地吸入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為新陳代謝和各種生命活動提供基本保障。呼吸係統疾病發病率高,許多疾病呈慢性病程,肺功能逐漸損害,最終使患者致殘甚至危及生命。據2006年全國部分城市及農村前10位主要疾病原因的統計結果顯示,呼吸係統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人口的死亡原因中占第4位(13.1%),在農村則占第3位(16.4%)。
由於大氣汙染、吸煙、工業經濟發展導致的理化因素、生物因子吸入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使呼吸係統疾病的流行病學和疾病譜發生了改變。近年來,支氣管哮喘呈現增高趨勢,肺癌發病的年遞增率居各種惡性腫瘤的首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發病率居高不下,彌漫性肺間質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性肺部感染等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肺血栓栓塞症也已經逐漸成為重要的醫療保健問題。因此,呼吸係統疾病對我國人民健康危害仍很大,其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
【解剖結構及病理生理特點】呼吸係統主要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被分為上、下呼吸道。
1.上呼吸道從鼻腔開始到環狀軟骨稱為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除作為氣體通道外,還有濕化和淨化空氣的作用。空氣經鼻腔黏膜加溫至37℃左右,並達到95%的相對濕度以符合生理要求。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患者,吸入氣體未經過鼻腔黏膜的加溫、加濕作用,可引起患者的不適,因此呼吸機均配有濕化和加溫設備。會厭、聲門、聲帶具有保護性反射作用,在發音、吞咽時防止口腔分泌物和食物誤入呼吸道。
2.下呼吸道環狀軟骨以下的氣管、支氣管至終末呼吸性細支氣管末端為下呼吸道。氣管從喉開始至氣管分叉處,在第4胸椎水平分為左右主支氣管。右主支氣管與氣管的夾角比左側陡,管徑也大,因此氣管插管、誤吸物易進入右側支氣管。
氣管和大的支氣管結構相似,黏膜由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和分泌黏液的杯狀細胞組成,黏膜下為彈力纖維組成的固有膜。外膜由“C”形軟骨和結締組織構成。軟骨缺口由平滑肌、腺體和結締組織封閉。隨著支氣管向外周分支,管腔逐漸變小,軟骨成分減少,平滑肌相應增多。所以,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可引起廣泛的小支氣管痙攣,導致阻塞性呼吸困難。從鼻腔到終末細支氣管的黏膜都有纖毛上皮細胞。纖毛具有清除呼吸道內分泌物和異物的功能,是氣道重要的防禦機製之一。纖毛活動可因黏液分泌物的幹燥、黏稠,或因吸煙、吸入有害氣體及病原體感染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纖毛活動能力減弱可導致呼吸道防禦功能下降,誘發細菌感染。
3.終末呼吸單位終末細支氣管遠端稱為終末呼吸單位,內含三級呼吸性細支氣管,管壁肺泡數逐漸增多,再接肺泡囊和肺泡。肺具有廣泛的呼吸麵積,成人總呼吸麵積約有100 m2(3億~7.5億肺泡)。肺泡的上皮細胞包括Ⅰ型細胞、Ⅱ型細胞和巨噬細胞。Ⅰ型細胞主要是參與氣血屏障的構成,是氣體交換的場所;Ⅱ型細胞分泌表麵活性物質,具有降低肺泡泡膜表麵張力,防止呼氣末肺泡萎陷的作用。肺間質指肺泡基底膜和肺泡毛細血管周圍空隙及其中的細胞和結締組織,疾病累及肺間質可導致肺纖維化。氧氣從肺泡向血液彌散,要依次經過肺泡內表麵的液體膜、肺泡上皮細胞、肺間質、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等四層膜,這四層膜合稱呼吸膜。呼吸膜平均厚度不到1μm,有很高的通透性,故氣體交換十分迅速。
4.肺的血液供應肺有雙重血液供應,即肺循環和支氣管循環。
肺動脈分支沿支氣管伴行到達肺腺泡成為末梢動脈,有交感神經分布。在肺泡間隔成為無平滑肌的肺泡毛細血管網進行氣體交換。肺靜脈係統從肺泡毛細血管網開始,逐漸形成靜脈回到左心房。肺靜脈含有平滑肌,也有交感神經分布。肺循環具有高容量、低阻力、低壓力(肺循環血壓僅為體循環的1/10)的特點,缺氧能使小的肌性肺動脈收縮,形成肺動脈高壓,是發生慢性肺源性心髒病的重要機製之一。
支氣管動脈營養肺和支氣管,多起源於胸主動脈,也可起自肋間動脈,與支氣管伴行至呼吸性細支氣管水平,形成毛細血管網,營養各級支氣管。支氣管靜脈與動脈伴行,收納各級支氣管的靜脈血,最後經上腔靜脈回右心房。支氣管動脈在支氣管擴張症等疾病時可形成動靜脈分流,靜脈曲張破裂引起大咯血。
5.胸膜胸膜分髒層和壁層。髒層胸膜覆蓋在肺的表麵,在肺門與壁層胸膜相連,後者覆蓋在胸壁內麵。胸膜腔在正常情況下是一個密閉潛在的腔隙、腔內呈負壓狀態、有少量液體起潤滑作用。髒層胸膜主要由肺動脈供血;葉間胸膜的供血來自支氣管動脈;壁層胸膜的供血來自肋間動脈。壁層胸膜分布有感覺神經末梢,胸膜病變時可引起胸痛,髒層胸膜則無感覺神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