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概述(1 / 2)

內科護理學作為臨床護理學中一門奠基性的臨床專業課,是培養學生通科護理能力的核心課程之一,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護理學的理論和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內科護理學建立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上,是關於認識疾病及其預防和治療、運用護理程序的方法發現和解決患者的護理問題、促進康複、增進健康的科學。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及病因和疾病譜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內科護理學的任務從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擴展為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護理實踐的範疇也正在不斷擴展,因而對護士的專業素質、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內科護理學的範圍和內容

在臨床分科中,內科相對於外科(手術類學科)而言,主要是用非手術方法治療患者。內科護理學的知識體係整體性強,涉及的臨床領域寬廣,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非手術科”。雖然隨著科技發展和學科分化,臨床分科越來越細,但根據培養通科護理人才的需要,內科護理學仍涵蓋了呼吸、循環、消化、泌尿、血液、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風濕性疾病及神經係統疾病患者的護理。

本教材的編寫結構為:每個係統或專科疾病患者的護理各成一章。各章第一節均為概述,簡要地介紹該係統的解剖結構及病理生理特點,並對該組患者的護理評估重點內容進行闡述;第二節起討論各種具體的疾病,每種疾病的編寫內容主要包括概述、病因及發病機製、臨床表現要點、輔助檢查、診斷要點、治療要點、常見護理問題及相應護理措施和預後。為適應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每章節前設置學習目標,對該節需要了解、熟悉和掌握的內容給予提示。為及時掌握護理學的新知識、新技術,緊跟臨床實際工作的發展,在每一章節末增加新知識點鏈接內容。為便於學生對知識點的充分掌握和靈活運用,使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充分結合起來,在每一章節末增加臨床案例分析,以培養學生利用護理程序的思維方式發現護理問題、解決護理問題的能力。

二、內科護理學與相關學科的發展

近年來,由於基礎和臨床醫學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完成,使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深入到了基因和分子水平,對許多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從而為探索新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開辟了新路徑。在檢查和診斷技術方麵,心、肺、腦的電子監護係統用於持續的病情監測,能連續記錄並顯示各項監測指標的讀數和形態,以利於及時發現和處理病情變化,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通過內鏡技術的發展,可以直接觀察病變部位的外觀變化,攝影攝像,直接采集脫落細胞和活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和分子生物學診斷與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腹腔內一些疾病的早期診斷和確診率。在治療技術方麵,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血液淨化設備和技術的不斷改進,使高血容量狀態、急性中毒、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的治療效果明顯改善。免疫治療水平的提高使器官移植、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療效果有了顯著改觀。聯合化學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免疫調節劑及單克隆抗體等的臨床應用使血液病在治療手段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的進展使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的療效大大改善。

以上這些基礎和臨床醫學的進展所帶來的臨床上診斷和治療的變革,促進了內科護理學的發展,而內科護理學的發展,又促進了臨床診療技術的進步。例如,對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製的進一步認識,成為對患者和健康人群進行健康教育和指導的理論依據。血液淨化治療中大量臨床觀察及護理資料的積累,為血液淨化技術的改進提供了依據。隨著循證醫學的蓬勃發展,促使臨床實踐經驗與科學的證據有機結合,使護理決策更加科學化。同時,循證護理的理念也促進了臨床護理科研的開展,豐富了內科護理學的知識。例如,壓瘡患者的護理研究、各種慢性病管理與康複護理研究等提高了護理效果;對患者的求醫行為、治療依從性的研究,探討了患者的行為方式和治療效果及預後之間的關係,並據此探討有效的護理幹預;對臨床專科護理及護理技術方麵的研究和經驗總結,為提高臨床護理水平和護理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