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點將出關(1 / 2)

清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即1907年四月,西太後任徐世昌位欽差大臣、陸軍部尚書銜、都察院都禦史、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不日,徐世昌從北京出發,乘火車赴奉天“督東”,路過天津時,再次在北洋督署暫駐。

為什麼說是再次?因為去年,也就是光緒三十二年,這年九月開始,西太後就發布上諭,仿行西方憲政,改革官製即指正體製,將各地按察使改為提法使,行政與司法分開;省會設巡警道員;勸業道專管農工商業及各項交通事務;等等。年底時,西太後決定東北改行省製,派農工商部尚書載振、巡警部尚書徐世昌等出關考察。當時,兩人路過天津,也是在這裏暫住。

此次再在這裏駐留,可是有原因的,他要與袁世凱做個商議。自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徐便是其主要幕僚之一。徐世昌看好東三省,因為這裏是清廷皇室祖先的發祥地、祖墳所在,而且物質資源十分豐富。現為日、俄所吞食。其重要程度對大清王朝和中國可想而知,曆朝均將其放在特殊的地位。此次督東,徐世昌更是有大事要與袁世凱相商。

徐世昌到達這裏之後沒能立即跟袁世凱見麵,因為陸軍第五鎮出了些許問題,本來第五鎮人馬已歸鐵良統領,但是此次卻是手下人習慣性的先告知了袁世凱,袁世凱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因此,耽擱了兩天,兩人相見之後,徐將主持東三省新政管理思路大致陳述,主要還是以北洋新政為榜樣,側重實業等等。袁世凱邊聽邊點頭稱讚,對於這位摯友袁世凱向來是十分倚重的。最後,徐告訴袁世凱,欲將直隸與東三省聯為一氣,將之納入北洋管控之內。

這才是袁世凱最想聽到的,不由得起身對徐世昌作揖一番,徐世昌哪裏肯受,兩人一番客套之後,袁世凱問:“卜五兄此去東北責任重大,若有需要盡管說來。”

“大小事宜已有安排,若是到時另有需要,我再派人來即可。”

“那就好。”袁世凱捏了捏下巴。不待他再說其它,徐世昌已經起身告辭,這讓袁世凱感到一絲詫異,“我正要通知營中兄弟前來給你接風,一會兒也就過來了。”

“今天可不行啊,老佛爺旨意要我從速趕往奉天,實在不能耽擱。此外,就去年提議取消軍機處一事,尚有微詞。鐵良等人所告設陸軍部統轄全國軍隊,軍權集於中央一事被采納,由此可見,對咱們北洋軍隊尚有戒心呐。慰亭兄之後也要謹慎一些。”

“嗯,鐵良這個忘恩負義之輩還不足為懼。”袁世凱雖然說的輕鬆,但是鐵良擔任陸軍部尚書,掌握中央軍權這件事對自己還是有些刺痛,想留下徐為他接風之喜也衝淡了不少。

“還是小心為上。”徐世昌再次勸慰了一句,知道這樣沒有長篇大論的陳明要害的話對袁不起作用,所以不再多說,轉而說道:“不過也不需太過為其擔憂,待日後直隸與東北聯為一氣時,這些不過爾爾。”

“嗯,正是。”

兩人慢步離開,營門前,袁世凱一拍腦門,說道:“東北匪患甚重,我給你加派個衛隊。”

徐世昌推辭再三,經不住袁世凱的勸說,再則此次遠出關外,也確實需要幾個地實的高手。原來的衛隊自然是不能遣散的,這些人也跟了許久,就要幾個人吧。想到這裏,徐世昌告訴袁世凱:“衛隊還是算了,我原來的這支已經足夠。要是可以的話,撥幾個高手給我使喚,也做傳遞要事之用。”

“好吧。”袁世凱答應一聲,吩咐底下人將自己的衛隊中的幾個人叫來。不一會兒,五個人站在兩人麵前。

“這五人無論武功還是槍法都是軍中絕頂的高手,一並交給你。”袁世凱又對五人說,“你們聽著,今天開始,就跟著徐總督,務必保護徐總督安全,對於徐總督委任之事,一定盡力完成……”

徐世昌掃視了五人一眼,好幾個都是熟人,都是袁世凱的貼身保鏢,徐世昌一驚,“使不得,使不得……這可是你的親衛,調撥給我,你怎麼辦?”

“我就在軍中,什麼人敢來?!”袁世凱一副藐視天下的樣子,轉而又對徐世昌說,“你大可放心,怎會有人敢來這裏撒野的?!”

徐世昌依舊不肯,最後,隻能折中道:“我從中選一個人吧。”

“那不行!說好了一並調撥給你,……”袁世凱寸步不讓,一定要讓徐世昌將五人帶走。徐世昌耐下心來跟袁世凱陳述要害,最終,袁世凱隻能聽從徐世昌的建議。不過不是帶一個,而是兩個,這也是徐世昌對袁世凱的尊重,以示尊卑。

“你覺得哪兩個?”

“他,還有他。”徐世昌伸手點指,這兩人一個叫張大河,三十五歲上下,是自己當年在小站練兵時就認識的,另一個是李銘九,乍一看就是個孩子,不過十四五歲的樣子,徐世昌不認識他。之所以選這兩人是有考慮的,張大河是袁世凱的老親衛,在袁世凱那裏有足夠的信任,要他跟著也是向袁世凱表明自己無有二心。至於李銘九,徐世昌深知袁世凱的為人,像李銘九這樣年輕就能選進親衛,必定有過人之處,關鍵還是年輕。此外,徐世昌雖然是文人出身,但是自小站練兵開始就跟這些軍人打交道,眼光也差不了哪去,他看出李銘九雖然人小,但是一股子的精氣神,功夫肯定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