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曆史評說(1 / 1)

在中國近代史上,蔣介石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30多年來,台灣政學兩界的達官和學者們,對他先是“神化”,後來又是“醜化”。因為對他的評價,甚至掀起過一些政潮。大陸呢,對他的評價則是從開始的“漫畫”走到現在的“寫實”。

人無完人,也無絕對的壞人。客觀地說,蔣介石堅忍不拔,在孫中山逝世後領導國民黨戰勝專製勢力反撲,統一中國,捍衛了共和國統,重建了中華民國,這應該是他的功勞。

在八年的抗戰中,蔣介石領導了抗日戰爭的主導力量民國國軍與日寇浴血奮戰,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勝利,這也是他的功勞。

蔣介石一生致力維護中華民國法統,特別是敗退台灣後,不論開始的危機期或是後來的安定期,他都能堅決地反對台獨和國際托管台灣,重視中華民國利益及台灣同胞意願,堅持一個中國,應該說還是愛中國的。

然而,蔣介石對“總理(孫中山)遺誌”的背叛,為鞏固政權展開的恐怖統治,依賴軍隊和特務進行高壓統治,造成許多無辜民眾受害、對付異議者也過於殘酷,對革命群眾和共產黨人更是血腥屠殺,這些無疑是對國家和人民的犯罪。

在抗日戰爭中,蔣介石采取一種“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積極反共、忽略抗日、枉顧民族利益”,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蔣介石錯誤判斷當時形勢,秘密出賣外蒙給蘇聯,企圖以此換取蘇聯不插手中國內戰。這一方麵說明他沒有足夠的政治智慧所致,另一方麵也造成了中國丟失了外蒙。假如,蔣介石懂得政治妥協,完全可能避免當時中國的內戰,既不用犧牲那麼多中國人的性命,又可以保住外蒙。

在台灣,蔣介石放手讓國民黨製造對他的個人崇拜,使得中正路和介壽路等名稱,成為台灣最常見的路名;蔣介石銅像,也大量出現在車站、各級學校及各公共機關。

“末代總統”李宗仁

他是個很有民族氣節的軍人。當日本人入侵中國時,他放下個人恩怨,一致對外,堅持抗戰到底。特別是作為台兒莊痛擊日軍的指揮者,李宗仁為中國抗日戰爭寫下光輝一頁。

除了抗戰,李宗仁還參加了平息軍閥的北伐,與蔣介石的戰爭,早期圍剿共產黨軍隊,在這些戰爭中,他都表現了一方軍事統帥特優的能力,特別是擴軍建軍方麵,他有著比一般軍閥高超的能耐。

在地方建設上,他的才能也表現的非常明顯。在李宗仁治下的廣西,曾經有過欣欣向榮、各方麵得到改善的時候。

可是,李宗仁具有天然的反共意識,一直視“共產黨為腹心大患”,要蔣介石“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清黨,把越軌的左傾幼稚分子鎮壓下去。”他親曆親為地在上海具體組織執行了“四、一二”大屠殺,圍剿過中央紅軍並使紅軍遭受慘重損失,在解放戰爭中他是蔣介石反共的主要幫手之一。

同時,李宗仁天生反骨,一心想統治他人。早年敗退玉林,接受陳炯明收編時,就向陳炯明提出自己要保留“一獨立單位”,“不願直屬於任何一省”。這種想法一直伴隨著李宗仁一生。

正因為李宗仁有這種想法,他一生先是對抗蔣介石,兩次與蔣開戰,至使他統治的廣西從始至終都半獨立於蔣介石的政權之外。也正因為李宗仁有這種想法,導至他最終拒絕與共產黨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

但最終,他還是回歸祖國,決心為祖國統一大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