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曆史評說(1 / 1)

曹錕出生於天津大沽一個貧窮造船工曹本生家裏。16歲時把布匹搭在肩上四處叫賣。他性情豪爽,愛交朋友,喜歡武術,好酒貪杯,喝醉了便席地而臥,有時街上一些頑童就趁機把他錢袋裏的錢偷走,也隻是一笑了之,從不追問。如此般,他本該是個討人喜歡的小子。

終是又想改變自己吃苦受累的命運,暗下決心,立誌從戎。20歲時應募入伍,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因老實巴交,時常受人欺負,反倒讓人信任喜歡。

先是入天津武備學堂學習,後又赴小站投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得到袁的器重後,位達統製、師長,終成主宰中央大權的實力派人物。

雖然花錢賄選總統太過齷齪,卻似乎又是時代環境而使然。而他能製定憲法,任用賢達,不疑不妒,卻又比做軍閥時對能人有疑有懼要進了一步。其實,這還是時代環境的作用。

作為能力平庸的一個小人物,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他不過是讓那些想利用他的人推上了曆史的舞台,在耀眼的輝煌中表演了一次,這使他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許多大人物的醜陋。然而,這卻又不妨礙他諸多小人物本色的保持。

他晚年之所以能不為金錢、地位所動,堅決不為日本侵略者做事,保持了民族氣節,就是與這種本色分不開的。

眾說紛紜的蔣介石

他是一個“蓋棺”還不能“論定”的人物。他過世的時候,關於他的評價,海峽兩岸就有著天壤的差別。他過世的這30多年中,無論是政界還是學界,圍繞他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台灣政學兩界的達官和學者們,對他先是“神化”,後來又是“醜化”。因為對他的評價,甚至掀起過一些政潮。大陸呢,對他的評價則是從開始的“漫畫”走到現在的“寫實”。因為現實政治的演變與檔案材料的不斷開放,尤其是“蔣中正總統檔案”與“蔣介石日記”的開放,使得有關蔣介石的研究成為持續的“熱點”。

縱觀蔣介石的一生,他雖然是一個有很大缺陷的人物,但也不乏自己的勇氣、精力和領袖的智慧與品質。他熱愛中國,並且為其能獨立自主而戰鬥過;他比他的競爭對手,常常是略高一籌並善於控製他們。

他悲劇的根源,在於不識大體和冒天下之大不韙。在日本入侵後還一味“安內”,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敗筆;他始終不能了解自己政權的社會基礎,不能很好地了解大多數中國人的需要並予以滿足,這是他最後遭到了大多數人拋棄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他獨裁的狂想,終於導致了他的徹底失敗,因為他缺乏作獨裁者的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