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成為直係領袖(1 / 3)

與段祺瑞一直爭吵不休的黎元洪下台後,替代黎元洪做大總統的馮國璋,與段祺瑞又開始爭吵起來。爭吵的主題還是原來的那些事,如何對待南方護法各省還是個焦點問題。

段祺瑞仍然主張使用武力,因為一旦采用武力,他可以得到日本金錢和軍火的支持,在削平南方反抗勢力的同時,又擴大自己的實力,增大自己的影響力。而馮國璋,則繼承了黎元洪主和的思想,主張和平統一,這樣他可以在“和平”中與滇桂的軍閥結成聯盟,以壯大自己的力量。

馮國璋與段祺瑞,為了各自的主張和利益相互爭吵著,對立越來越嚴重。渴望讓人喜歡的曹錕,在其間恰到好處地表演著他的騎牆術。

段祺瑞用督軍和省長的職位來引誘他,他很賣力地替段祺瑞做好說服馮國璋出任臨時大總統的這件大事。隨後,馮國璋又以直係的友誼感召他,呼喚他為直係做事,他很快就欣然應承下來。

1917年11月8日,曹錕遵照馮國璋大總統的旨意,由他領銜,與直係長江三督李純、陳光遠、王占元聯合通電全國,提出應和平統一南北爭端,並聲言自己願意出麵做調停人。

通電發出後,趕在段祺瑞看見通電之前,曹錕又來拜見了段祺瑞,慎重申明說:“總理不要誤會,那份通電絕不是卑職的本意,是他人越疽代皰的行為。”

以往性情急躁的段祺瑞,他比較了解曹錕,當然明白這大概是怎麼回事情,聽完了曹錕的解釋後非常平靜地說:“既然是他人越疽代皰,這事就非常好辦。你隻要再通電全國,說如果要和平統一,南方軍隊就必須首先退出長沙。”

曹錕聽了,稍作遲疑便答應下來。11月21日,曹錕再次向全國通電:“和平統一,必須以南方軍退出長沙為議和的先決條件。”

因為南方軍退出長沙意味著投降,根本就沒有可能。所以,提出這樣的條件就是要戰爭,以至長江三督見了,一個個都驚得目瞪口呆。

為了達到向南方開戰的目的,在段祺瑞的指使下,他的秘書長徐樹錚聯絡各省督軍,決定在天津召開督軍會議,一至呼籲對南方用兵。當徐樹錚找到曹錕要讓他出麵做大會盟主時,曹錕因拿不準段祺瑞與馮國璋的爭鬥最後究竟誰是勝利者,因此十分猶豫。徐樹錚見此,隻好一麵將此事彙報給段祺瑞,一麵繼續勸說。

段祺瑞對知道此時曹錕的份量,也知道曹錕需要什麼,於是指示徐樹錚,許願給曹錕,事成之後,推舉曹錕為副總統。

曹錕得此承諾,心花怒放,在天津九省三區的督軍大會上,完全摒棄以前主和的意見,堅決主張對南方出兵。他不但一反以往怕事的習慣真正做起了盟主,還首先發言說:“值此關鍵時刻,我北洋各部,首先是要精誠團結,一至對外,堅決打擊南方的義軍。在這裏,我帶頭請纓,率軍南下,消滅所有造反的南方部隊,不獲全勝,絕不北歸!”

曹錕的發言,贏得了陣陣掌聲。在他的帶頭表示下,九省三區督軍一致同意了主戰的意見,紛紛表態,願意出兵南征。

九省三區督軍態度如此,馮國璋隻能做出讓步,委任曹錕為南征軍第一路總司令,張懷芝、張敬堯為南征軍第二路總司令。1918年2月,兩路大軍揮師南下,曹錕在漢口劉園設置第一路軍總司令部,任命軍師吳佩孚為第三師師長,從鄂北向南,直撲湖南,全權指揮前線的戰事。

曹錕自己,則拚命幫助段祺瑞活動組閣一事。因為曹錕此刻心裏明白:隻有答應他做副總統的段祺瑞盡快組閣,他才有可能盡快當上副總統。

3月19日,就在吳佩孚率一路軍連克羊樓司、雲溪、嶽陽,正在進攻長沙時,曹錕聯絡15省3個特區的軍閥,聯名通電,請段祺瑞出來組建內閣。4天後,段祺瑞組閣一事成功,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國務總理。

可是,當上總理的段祺瑞並不忙著來兌現自己對曹錕的承諾,而是急不可待地與日本簽訂了中日軍事協定。此事雖然辦得極其秘密,但還是給一直密切注意段祺瑞行動的曹錕知道了。對於段祺瑞投靠日本的事,曹錕非常反感,但想到自己即將到手的副總統職位,還是一聲不吭。

然而,段祺瑞讓曹錕反感的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接而連三、越來越讓他感到難受和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