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聞到劫匪要來的風聲,就把自己的寶貝托付囑給一位信得過的富人拿去給藏起來一樣,袁世凱因為朝廷要收他的兵權,於是把北洋最精銳的第三鎮交給曹錕掌控。很明顯,袁世凱的本意是因為曹錕可信,而托他帶管北洋第三鎮。
可世事難料,誰也沒想到,袁世凱精心打造的精銳之師從此以後就這麼落在了曹錕手上,終其縱橫軍界政壇,再也沒有離開過,最終使他借此成為主宰中央大權的實力派人物。
袁世凱調到中央以後沒多久,情況驟起變化。1908年11月14、15兩日,先是光緒、接著是慈禧,這娘倆相邀著前後就差1天,爭相離開了人世。繼位的是光緒弟弟載灃的兒子溥儀,載灃做了攝政王,把持朝廷。
袁世凱在關鍵的時候背叛光緒,載灃早恨得咬牙切齒,一心想誅殺袁世凱以解心頭之恨。多虧朝中幾個重臣曉以利害、苦苦相勸,載灃為朝廷的安危考慮,這才強壓怒火,於1909年1月2日以宣統皇帝的名義下詔,把袁世凱開缺回故裏了事。
袁世凱受罰,北洋將領自然多受連累,重則排擠降職,輕則原地踏步,再無升遷。曹錕在此之外,屬幾個幸運兒之一,仍不斷受到嘉獎提拔。
大凡有意思地討人喜歡的人,為的都是趨利避害,這事做過了頭,如果是一般人,就會是去做沒有原則、損人利己,甚至是有罪的壞事;如果是掌控多人生殺大權的人,常常會為此犯罪甚至犯的是彌天大罪。
曹錕在袁世凱倒黴時能夠被朝廷提拔,主要因為他為討好朝廷,對東北的反日反朝廷壓迫的人民進行了殘酷地鎮壓。由於他知道自己的處境不利,這一次對朝廷的命令非常賣力,血腥地鎮壓了當地反抗壓迫的百姓。用東三省百姓的鮮血,換來了1911年4月被授的副都統銜,還換來了3個月後再提升為總兵、並以提督候用職位。
袁世凱開缺歸家不到兩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起義、宣布獨立。朝廷無法讓北洋軍賣命,隻好又讓袁世凱出山。同時,為京城的安全著想,朝廷將他們信任的曹錕從長春調回保定,擔負起京津和保定三角地帶的外圍防務重任。
曹錕到達保定半個多月,1911年11月2日,心慌意亂的載灃被迫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主持軍政大計。袁世凱大權在握,立馬指揮北洋各部對革命新軍發起進攻。
在此之前,1911年10月29日,山西宣布獨立,新軍統標(相當團長)閻錫山被舉為都督,準備與新軍第六鎮統製吳祿貞聯盟,共同攻打北京。袁世凱一麵派人去石家莊刺殺吳祿貞,破壞他們的聯盟;一麵命令曹錕,即率三鎮精銳之師,前往山西,消滅閻錫山部。
曹錕領令,親率第三鎮第一協出征。到石家莊時,閻錫山的先頭部隊已抵娘子關,曹錕便派炮兵第三標打前站,在井陘布置炮陣,炮轟娘子關。誰知第三標的劉標統竟是革命軍的內應,早將曹錕此次的行動計劃報告給革命黨,準備裏應外合,消滅曹錕帶領的這第一協。曹錕危在旦夕,卻渾然不知,眼看就要命喪井陘,卻突然冒出個救星。
這救星不是別人,就是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4月2日出生於山東省蓬萊縣,6歲被送到私塾就讀,22歲還考中了秀才,1年後因反對地方豪紳被縣官通緝,逃到北京算命為生。到1898年,吳佩孚投奔淮軍聶士成,在天津武衛軍中當管帶的勤務兵,後做過陸軍警察隊正目(班長)、初等官(相當於排長)。1903年,吳佩孚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繪科,畢業後被分配到北洋督練會所參謀處工作不久,又從事一段時間的諜報工作。直到1907年,吳佩孚升任北洋第三鎮管帶(營長)駐紮在長春。
由於吳佩孚經多識廣,人又特別精明,還有諜報工作的經驗,遇事總比別人多個心眼,他很快發現了劉標統有問題。事情的起因緣自於劉標統要與吳佩孚的行軍位置對調,這事引起了吳佩孚的懷疑。因為按照慣例,吳佩孚的一營應該安排在前麵的位置,劉標統這回竟一反往常的習慣命令吳佩孚一營排在他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