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短短的38年中,出了八位大總統。他們各憑各的招,各顯各的能,得以當此大任,其中唯一靠做“學問”而躋身政界要人、進而成為大總統的,卻隻有馮國璋一人。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生於河北河間縣西詩經村,這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沉澱的村子,又名“三十裏鋪”。當年毛萇講解《詩經》,就在這個地方。後人為紀念這位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博士,不但在村旁建了毛公祠堂,還修了一所毛公書院。
馮國璋的父親馮春棠,一生熱衷於科舉,幾次落榜,竟至於精神失常。馮國璋的母親孫釵,生於富裕之家,知書達理、善良賢惠。馮國璋5歲時,父母就教他識字,順便把刻苦學習努力鑽研學問的精神和求取功名的理念,也牢固在他幼小的心中。
1866年,7歲的馮國璋帶了父母的囑托和希望,進入私塾。5年下來,他不但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就是《論語》、《孟子》這些個經典,也能倒背如流。12歲時,馮國璋進入三十裏鋪毛公書院讀書。
或許是地靈人來的緣故,書院裏的學生,一個個都熱愛讀書、喜歡做學問,就是馮國璋的三個哥哥,一個個也都順利地考取了功名。比較而言,馮國璋在學校的成績最棒,平時考試總是名列前茅。他刻苦學習鑽研儒經典,想靠了儒家的學問掙到份好功名。可是,到馮國璋“院試”(考秀才)時,卻得了個名落孫山的結果。
馮國璋古文經典學得再好,卻答不上院試《魏征和俾斯麥論》這樣的題目,因為毛公書院的老師根本就沒有給學生們講過外國曆史。此時的馮國璋,對俾斯麥還是聞所未聞,文章自然也就做不出來了。
這使馮國璋很沮喪,抱著深深的遺憾,於1881年進入省級高等學府保定蓮池書院。這書院因坐落在保定古蓮花池園林的西北角而得名,為清廷重臣直隸總督直接掌握,長期作為直隸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中國著名書院之一。
按照馮國璋愛學習、肯鑽研的個性,如果能夠一直在這所學院讀到畢業,中國很可能多出一位大學問家來。隻是,因為馮國璋父親精神有問題,家道沒落,已經沒有力量來供他讀這麼好、費用當然也很昂貴的學校。
萬般無奈,馮國璋在保定蓮花池書院剛讀了兩年,1883年時隻好中斷了學業,去到淮軍統領劉祺那兒,做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勤務兵。
淮軍原是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地勇士編練的一支軍隊,稱得上是中國近代軍隊的前身、大清王朝主要的國防力量。李鴻章就是有淮軍的勢力為基礎,這才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及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馮國璋進入淮軍的第三年,正趕上1885年李鴻章以造就將材為宗旨,仿照西洋軍事學院,創辦北洋武備學堂。生源來自淮軍各營挑選出來精健聰穎、略通文義的弁兵。其中特別規定:有文員願習武事者,一並量予錄取。
這是一所不但不用學生交學費,學生所得津貼還可以養活家人的學校。在劉祺的推薦下,經過嚴格考試,馮國璋有幸成了這所學堂第一期學員。
入校時的馮國璋不可能知道,對於個人的仕途來說,這所學校實際上是中國當時的第一學校。近代中國風雲人物,多出於此。除了他馮國璋、曹錕後來當了大總統,段祺瑞當了國務總理,還有分任蘇、贛、鄂長江三督的李純、陳光遠、王占元,山東督軍田中玉,直係首腦吳佩孚等人。這些個民國時期名聲響亮的人物,都是從這裏走上他們縱橫捭闔仕途之路的。
馮國璋當時不知道這些,他之所以要去北洋武備學堂讀書,完全是出於對學習的興趣。此刻在他心靈的深處,並不就想棄文經武,還在做著以儒家學問走科舉入仕的美夢。直到1888年2月,在北洋武備學堂已經學及3年了,遇到河間大考,馮國璋還從學校趕回故鄉,參加院試,一舉考中秀才第一名。
早些年遺憾得到一些彌補,馮國璋從這次院試中看到了希望,到年底時,便再次滿懷希望地去參加鄉試,希望能再一考成為“舉人”。結果,卻名落孫山,馮國璋由此很是失望。
近而立之年的人了,讀了十多年書,卻沒能考取一個舉人,看來做儒家學問走科舉之路自己是走不通了。馮國璋由此隻好放棄科考,回到武備學堂安心軍事知識的學習,做軍事學方麵的學問。
1890年,馮國璋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任武備學堂做了教官。1893年,以教官的身份投入時升任太原鎮總兵的淮軍將領聶士成麾下。
1894年6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聶士成奉命隨同直隸提督葉誌超統兵2400餘人赴朝鮮牙山作戰,馮國璋以聶士成幕僚的身份追隨前往。
在與日軍的作戰中,馮國璋感到了中國舊軍隊方方麵麵的弊端,渴望向日本學習改練新軍,聶士成對他的這一想法很是讚同。戰爭結束後,聶士成升任直隸總督,即刻推薦馮國璋去中國駐日本公使裕庚身邊做一名軍事隨員,留在日本,以便考察日本的軍事科學。
心裏有了想法,就得到這樣難得的機會,馮國璋為了從日本了解學習到更多的軍事知識,做好軍事學的學問。他一麵拚命學習日語,努力消除語言障礙;一麵大量結識日本軍界中有識之士,拜訪請教,獲取經驗知識;同時留心考察日本的軍事科學的有關成就,閱讀大量日本的軍事著作,並且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整理編撰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