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聲譽在軍中鵲起(1 / 3)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世上的事情就有這麼種關係,禍與福,總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著。你即便一時遇上了最不好的事情,到最後卻可能引出很好的結果來。

黃海大海戰中,黎元洪英勇作戰,九死一生地逃出來,不但得不到半點褒獎,反因整場戰役的失敗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可就在他心灰意冷時,一個更好的,將會使他更加飛黃騰達的好事,正在悄悄來臨。

張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辦新式教育,二是興辦實業,三是抵禦外辱,四就是編練新軍了。他是晚清大臣中少有的大智慧、大魄力、有實權、有建樹、愛才如命、慧眼識才的封疆大吏,被譽為晚清第一功臣。

1896年的一天,黎元洪正喝悶酒時,天津水師學堂的一個同窗也進來了。他們在這小酒店裏不期而遇,問明情況後,同窗對他說:

“黃海之戰,喪師辱國,責任在朝廷大員,與我輩何幹?如今水師已全軍覆沒,誰還會想到我等。為今之計,自當各顧前程,豈能坐老此際。否則,於自己、於國家都是毫無好處的。”

同窗一席話,黎元洪恍然大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前去南京投奔張之洞,渴望再登艦船、以續前誌、以雪前恥。

由於接連的海戰失敗,此刻的張之洞,為籌建中國強大的新式陸軍,正同在東北麵天津的袁世凱一樣,編練中國的新軍。

袁世凱小站練兵聘請了十餘名德國軍官擔任教習,張之洞也不例外,不但聘請了35名德國軍官擔任教習,還請他們分別擔任各級協、營、哨的正職長官。留下副職,征聘一批廣東水師學堂和北洋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充任。除此之外,還仿照德國的營製,在南京籌練江南自強軍。

後來,正是在這支自強軍的基礎上,張之洞編練出一支足可以與北洋軍媲美的南洋新軍,也正因為有了這隻南洋軍,黎元洪才享有了中國最高的政治權力。

黎元洪來到南京時,張之洞正一麵廣募英才、編練南洋新軍,一麵忙著籌建金山、吳淞、江陰等處的新式炮台。知道黎元洪是北洋天津水師學堂的高材生,又剛經曆了黃海大海戰,張之洞十分感興趣,立即讓人召來黎元洪,親自對這樣的人才麵試。

黎元洪本來就老成持重,此時剛經曆了黃海之戰的失敗,為人更加低調。張之洞一見到他那樸實的模樣,就已經有了三分喜歡,然後向他征詢海軍建樹及營建防禦工程的有關事情。

黎元洪傾其所學及實戰經驗,有理有據,邏輯嚴密地道出自己的看法。張之洞見他不但舉止謙虛、儀態大方,而且思維鎮密、介紹周詳,特別是對於軍事方麵的見解,十分深刻,不由大喜,脫口而出:

“如宋卿這樣的幹練之才,我已是數年未得一遇了。”隨後,張之洞當場宣布:委任黎元洪監修南京城外的獅子山、幕府山、鍾山等處新式炮台。

張之洞慧眼識英才,黎元洪真才實學加勤奮努力不負厚望。新式炮台如期完工,質量得到很好的保證,張之洞驗收炮台後,大為高興,親自手書“智勇深沉”四字條幅,賞賜給黎元洪,並立馬奏請朝廷,任命他為南京炮台總教習。

第二年,張之洞複任湖廣總督時,即攜黎元洪隨身前往。從此,張之洞視黎元洪為心腹要臣,刻意提拔。

到湖北不久,黎元洪便由千總而守備,由守備而都司,由都司而副將。張之洞見黎元洪熟悉海軍,對陸軍不太熟悉,為彌補他這方麵不足,便分別在1898年、1899年、1901年,三次命他赴日本考察軍事。

在日本東京,黎元洪看到了許多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從中國掠奪來的戰利品,備感恥辱悲憤,便聯絡當地華僑,要求日本當局撤銷這些展品,結果卻遭到蠻橫拒絕。憤怒之餘,黎元洪更加痛感國恥,考察時也就更加專心致誌。

對於日本的先進武器裝備和科學精湛的訓練方法,黎元洪暗記於心;對於日本人炫耀武力及蔑視大清的舉止,黎元洪也銘記於心,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師夷長技”,采用新式的訓練,來造就一支精良的中國軍隊。

每次考察回國,黎元洪都要向張之洞詳細介紹在日考察的情況和自己的感受,提出許多編練軍隊的好建議和大量十分具體的改革措施。

張之洞對黎元洪經過實地考察和深思熟慮的建議,大都言聽計從,而且對他本人也更加信任和依賴。漸漸的,凡軍事上的計劃籌謀,大多委派黎元洪全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