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的軍隊,在海上陸地都敗於日本,袁世凱在台灣呆不下去,隻好隨軍撤退天津。
泱泱大清帝國,為何竟然被彈丸之地的小日本打得一敗塗地?是我們的軍隊少嗎?不是,我們單是從遼東就開去六萬陸軍,大清的軍隊比日本的多出很多,裝備上也不比它弱,可為什麼還敗得這麼慘呢?
一場發生在1894年與1895年間跨年的,丟盡了大清朝顏麵的戰爭,在將本已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擊得狼狽不堪的同時,也引發了大清朝官員們的反思。
我們之所以戰敗,關鍵的關鍵,就是我們軍隊的訓練不行!
找到了這樣的原因之後,朝廷內外掀起了一股強勁的改革浪潮,要求訓練新式軍隊的呼聲,響徹清朝天空。
從朝鮮回國的袁世凱,這年正好36歲,身強體壯,思想成熟,他開始精心設計自己的前途。
中國被日本擊敗,自然也失去了在朝鮮的所有權力,袁世凱現在雖然不能做朝鮮的監國大臣、坐鎮朝鮮,可他三品道員的頭銜還在,有一個溫處道的實職等著他去上任。他可以去管著浙江的溫州、處州兩個府十幾個縣,與現在的一個地區專員差不多。隻要到任上去,就可以大把撈銀子,絕對比當一個京官要撈得多。
可袁世凱就是不去,因為這時的他主意已定:一定要想方設法,爭取讓朝庭派去練兵。
為什麼放著能撈大把銀子的官不做,偏要去找一個練兵的苦差事呢?這,正是袁世凱的高明之處。自古就有苦盡甘來之說,隻有吃得苦中苦,方能為得人上人。
練兵當然苦,可這意味著去掌握兵權,而掌握了兵權,又意味著掌握了政權。李鴻章不是憑著他的淮軍才權傾朝野的嗎?剛剛36歲的袁世凱,早已把這一點看得死死的。
於是,他就是不去走馬上任那個溫處道,而是賴在督辦軍處處打雜。因為沒有這裏的實職,隻能聽人吆來喝去,跑跑顛顛地做一些跑腿的事情。每日裏不但辛苦勞累、窩囊受氣,而且又掙不到什麼錢。可是,這裏是督辦軍務處啊!隻有在這裏,才能接觸到上層,才方便爭取去練兵。
此時的袁世凱,早已深諳清朝官場積習。他知道,要謀到這麼一個大有發展前途的差事,得占有兩方麵的先機,一是得有得力人舉薦,二是得證明自己有能力勝任。
關於這一點,袁世凱有些為難了。一直以來,李鴻章都是提攜他的恩人,是他的靠山,可甲午戰敗以後,李鴻章成為替罪羊,他簽訂《馬關條約》,輿論一直都在譴責他。這昔日的靠山非但再無法依靠,而且還成了冰山,甚至要融化靠近他的人。眼看李鴻章將要失勢,袁世凱當機立斷,決定舍棄當年一手把他提拔起來的恩師李鴻章,立即改換門庭。揮金如土地去與翁同龢、李鴻藻聯絡,甚至提供一些於李鴻章不利的證據。
李鴻藻當時是軍機大臣,和翁同龢都是受光緒皇帝倚重的大臣。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過去與曾國藩、李鴻章他們都是一起靠鎮壓太平軍、撚軍起家的。袁世凱利用這些老關係、老人脈,再通過四處活動、請客送禮,重金賄賂、拜師請托,就和李鴻藻這邊扯上了關係。
袁世凱的這一舉動,被許多人指責為過河拆橋、忘恩負義。關於這一點,袁世凱自己心裏也很明白。可是,這麼波譎雲詭的晚清政局,不找棵能依靠的大樹,別說謀求什麼仕途上的發展,就是生存下去也很難。這是袁世凱的苦衷。為此,他隻能委屈一下恩師李鴻章。
第一個問題解決了,接下來要解決第二個問題,證明自己確實是當今大清朝練兵大臣的不二人選。
袁世凱是個推銷自己的天才,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他很快讓李鴻藻明白,他袁世凱這個將門之子,不但對大清王朝忠心耿耿,而且特有才,軍事、外交全懂,絕對是個了不起的人才。
李鴻藻完全相信了袁世凱的宣傳,向軍機處就推薦他。因為李鴻藻和榮祿的關係很好,而榮祿又是西太後依重的人,由於李鴻藻的推薦,榮祿對袁世凱也很看重。
袁世凱有了當朝兩大高官的鼎力推薦,其餘如劉坤一、張之洞等朝廷重臣自然也就順水推舟,大家都來力挺袁世凱。
練兵之事,眼看告成。袁世凱心中雖然竊喜,卻絲毫也不敢懈怠,立馬抓緊時間擬定了一個練兵的方案,就怎麼練兵,怎麼請德國的教練來練等等方麵,做了個嚴謹的計劃,上書光緒皇帝及清政府的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