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說一句話“人貴有自知之明”。古希臘阿波羅神殿上也刻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人的一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來確定自己的自我意識,從而給自己的人生做最恰當的定位。可見,自我認知能力不僅僅是一種可貴的心理品質,更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主動認識你自己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應該在充分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充分看透自己。
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身上有些缺點那麼令人討厭:他們或愛挑剔、喜爭執,或小心眼、好忌妒,或懦弱猥瑣,或浮躁粗暴……這些缺點不但影響著他的事業,而且還使他不受人歡迎,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交際。
許多年過去了,這些人的缺點仍絲毫未改。細究一下,這些人心地並不壞,他們的缺點未必都與道德品質有關,隻是他們缺乏自省意識,對自身的缺點太麻木了。
本來,別人的疏遠,事業的失利,都可作為對自身缺點的一種提醒。但都被他們粗心地忽略了,因而也就妨礙了自身的成長。
用誠實坦白的目光審視自己,通常是很痛苦的,因此,也是很可貴的。人有時會在腦子裏閃現一些不光彩的想法,但這並不要緊,人不可能各方麵都很完美、毫無缺點,最要緊的是能自我省察。
凡屬對自身的審視都需要有大勇氣,因為在觸及到自己某些弱點,某些卑微意識時,往往會令人非常難堪、痛苦。不論是對自己、對自己的偏愛物、對自己的民族傳統、對自己的曆史,都是這樣。
但是,無論是痛苦還是難堪,你都必須去正視它。不要害怕對自己進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發掘自己內心不那麼光明,甚至很陰暗的一麵。
認識自我,是每個人自信的基礎與依據。即使你處境不利,遇事不順,但隻要你的潛能和獨特個性依然存在,你就可以堅信:我能行,我能成功。
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經曆中,在自己所處的社會境遇中,能否真正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把握自我發展,如何抉擇積極或消極的自我意識,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決定著一個人的前程與命運。
換句話說,你可能渺小而平庸,也可能美好而傑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否能夠反省,充分地認識自己。
有自我,人生才精彩
生活是真實的,它不容任何過分的遐想。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不是靠美麗的遐想能撐起來的,所以活出自我才是人生之真諦。
人生是精彩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應不同。高情商的人善於用自己的心靈,自己的雙手去構造自我的天地。
生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財富,我們應該好好利用生命的每一天。相信沒有人喜歡總活在他人的影子裏,觀看他人的風景而忘記了自己的步伐。過去的時間我們已經無法挽留,我們隻能是好好珍惜我們未來的每一天。每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是不一樣的,不要刻意去模仿別人,尋找自己的價值,活出自己的風采。
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有一位少年,他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才是好的,而自己處處不如別人,總是覺得低人一等。他常常哀歎命運待他不公,鄰家的某某比他英俊,誰誰比他強壯,甚至連別人的吃穿住行都比他好。時間久了,他甚至忘記了自己是誰,總是在模仿著別人。
有一天,這個少年在路上聽到幾個人的聊天,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非常美,於是他心動了,回家左思右想也想象不出邯鄲人的步法,於是收拾行囊,打算去當地學習人家走路。到了邯鄲以後,小夥子眼睛都直了,果然是美。那些小孩兒,走姿活潑而輕巧;那些青年,走姿穩重而瀟灑;那些女人,走起來婀娜多姿……他看到誰,就學誰走路的姿勢,結果半個月過去了,他不但誰的姿勢都沒有學會,反而連自己以前如何走路也記不起來了,最後隻能爬著回自己的故鄉。
這就是邯鄲學步的故事。模仿並沒有錯誤,可是當模仿超過了自我的限度,那麼就是過猶不及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點,如果無視自己的價值,非得讓自己去走別人的路,那麼恐怕最終是迷失了自己。
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鞋子,如果非得去套別人的鞋子,那不但不舒服,而且反而會擠壞我們的腳。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去吧。
對於人生而言,每一個年齡段都有每一個年齡段的精彩,十歲的單純,二十歲的活力,三十歲的奮鬥,四十歲的穩重,五十歲的知天地,六十歲的人生感悟,等等,我們沒必要站在二十歲去羨慕他人的四十歲,更沒有必要站在四十歲去慨歎青春已逝,何必去羨慕別人呢,站在當前,就要活出當前的精彩,那麼生命才沒有遺憾。
人還要應該對自己好一點,為自己而活。但是,有多少人為自己活的,又有多少人活出了自我?小時候我們為苦口婆心的父母活,上學後為循循善誘的師長活,工作後為名利、世俗觀念活。一旦為別人而活,你就會總是顧慮別人會怎麼看你,怎麼說你,你就很難有自己的主見,並且很容易被他人之見左右,那你就必然失去自己心靈的自由,生活在別人的意誌中。所以,我們要拒絕為別人而活,需要說“不”時,要斷然說“不”,那不是不友善,不是冷漠,而是一種責任、立場,更是一種善意,一種應該,對自己、也對別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這話聽起來自負,其實適用於每一個人。你可能成不了曹雪芹、貝多芬、牛頓,但是你完全可以成為你自己。其實做自己喜歡的自己並不很難,隻需要像一位作家所說的那樣:“……為自己活,照自己的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不在乎別人的批評意見,不在乎別人的詆毀流言,隻在乎那一份隨心所欲的舒坦自然。”我們完全可以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活得瀟灑一點,活出自我個性,活出自我的率真。
當然,活出真我,更需要正確認識自我,科學評價自我,從而實現超越自我。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必須找到你的與眾不同的長處,並根據自己的特點去設計成功、追求成功,才可能得到屬於你的那份成功。換個態度對待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塑造自己的價值觀
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自然,生活在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價值觀。
相信你一定遇到過棘手的情況,遲遲下不了決心。這其中的原因乃是你不知道這種情況下什麼是最重要的價值。事實上,一切決定都植根於清楚的價值觀。
高情商的人則往往不會猶豫,他們一般能夠很快地做出決定。那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價值何在。價值觀有如人生的指南針,引導人走出人生中各種困境。
不同的價值觀帶給人不同的人生;無論任何人,他的價值觀隻能是經過他自己痛苦的選擇後才決定下來的。
海倫是個地方報紙的專欄作家,專門報道內幕新聞,薪水很高,朋友都覺得她很幸運,然而,她從來就沒有感受到成功。
為什麼?因為她非常重視人道主義:她喜歡幫助人,她需要幫助人。寫這種專欄不但不能滿足她幫助人的欲望,還令她有剝削別人的感覺。
也許別人不會有這種感覺,也許別人喜歡寫這種專欄。可是最重要的是:海倫有不好的感覺,她根本就不喜歡寫這種專欄。寫這種專欄,對她來講,就是一種自己害自己的決定。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使得她看不起自己,也使她覺得不成功。
假如海倫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接受自己的價值觀,那麼她一定會找個新的工作,也許就是改寫能幫助人的專欄。
價值觀是一個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簡單地說,就是每個人判斷是非黑白的信念體係,引導我們追求所想要的東西。
我們一切的行為都在於實現我們的價值觀,否則就會覺得人生有缺憾,沒有意義。價值觀會主宰我們的人生方式,影響我們對周圍一切的反應。
有什麼樣的決定就會造成什麼樣的命運,而主宰我們做出不同決定的關鍵因素就是個人的價值觀。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於他在什麼程度上和在什麼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
一個人要想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就必須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同時確實按照這個價值觀過其人生。一個人隻要改變自己先前的信念,能夠始終盯著更高的價值標準,那麼他的潛能就會有更大的發揮,人生也因此大大地改觀。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人生中什麼是最重要的——什麼價值是我們確實應該堅持的——那麼怎會知道該建立什麼樣的人生價值呢?又怎樣能知道該做出何種有效的決定呢?
不管你的價值觀是什麼,但千萬別忘了,它就是你人生的指南針,引導著你人生的去向。每當你麵臨選擇的關頭,它就會引導你做出決定,使你拿出必需的行動。
這個指南針如果你使用不當,就會給你帶來挫折、失望、沮喪,甚至人生就此掉進陰暗的世界;然而你若使用得當,它就會帶給你無窮的力量,人生充滿自信,不論處在任何狀況都抱樂觀態度,這是許多成功人士所共存的一個特質。
好好思考你目前所持的價值觀,它們是怎麼塑造出今天的你。今後你要堅守正確的價值;修正錯誤的價值觀,因為你的一切決定都受製於所持的價值觀,半點都由不得自己。
一旦你知道了自己的價值觀為何,就會明白何以會走那樣的人生方向:此外當你知曉自己的價值體係,也就會明白為什麼有時候會難以下決定,為什麼內心有時候會掙紮。
馬斯洛說過:“音樂家作曲,畫家作畫,詩人寫詩,如此方能心安理得。”當你知道了自己的價值觀後,就能更清楚明白自己的作為,不會今天一下子向東、明天一下子向西。
每個複雜的體係,不論它是一部機器,或是一台電腦,其各部分結構都得協調一致,相互支持,方能達成最佳的動作;如果各行其是,沒多久便會停機,人類也不例外。我們的行為若無法與內心最重要的願望相符,那麼便會在內心產生對立,成功也就遙遙無期了,更甭談什麼發揮潛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