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星球撞擊毀滅說(3 / 3)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大多數人僅把天體相撞看作一種有趣的天象。而80年代以來,地球上的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人類正視來自近地空間的威脅,因為這種威脅的存在有充足的科學依據和觀察事實。

目前威脅人類的近地小天體主要是彗星核和小行星,彗星核在其中隻占幾個百分點,因而,密度較大的小行星比彗星更有可能光臨地球。但不能輕視的是,盡管有能力穿過地球大氣層並撞擊地球的彗星不多,與直徑同樣大小的小天體相比,彗星速度快(典型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速度為20公裏/秒,短周期彗星為30~40公裏/秒,長周期彗星為50~60公裏/秒),撞擊時釋放的能量較大,將對地球構成更大的威脅。有學者估計,彗星撞擊在撞擊災害中約占25%。另外,彗星具有鬆散的結構,強度低,就像子彈打向高速飛來的一團棉花上,很難說有多大的效果,這就增加了防禦的難度,至少在目前是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題。

小行星是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遊蕩者,到1996年6月底,全世界共發現小行星102291顆。小行星的特點是體積小、質量小,各自有各自的運行軌道,偶爾也有一些“調皮搗蛋”分子進入地球軌道附近,成為近地小行星。它們最有可能成為光顧地球的“天外來客”。據有關學者統計,1898—1977年的80年間共發現近地小行星43顆;1978—1982年發現了28顆;1983—1989年發現45顆,而1990年1年中發現的小行星竟達14顆。迄今為止,發現的近地小行星總數已超過163顆,最大的為直徑8公裏左右的1627Ivar,其中77顆的直徑在1~5公裏,其他大部分直徑在200米以上。除了上述的163顆近地小行星之外,天文學家估計還有95%以上的直徑大於1公裏左右的近地小行星和彗星核尚未被發現。更令人擔憂的是,對直徑小於100米的近地小行星的搜索發現率不足0.1%。由此可見,人類對近地小行星和彗核的了解是如此之少,對太空威脅的防禦無異於自動地讓位於“上帝擲骰子”。人類啊,警惕!真正的威脅來自對近地空間了解的不足。

我們常在繁星閃爍的夏夜見到劃空而過的流星天象。它們都是一些直徑小於50米的非鐵質近地小天體,在闖入地球大氣層時,與大氣相摩擦燃燒而發光,一閃而逝。流星體穿過大氣未燒盡而落到地麵的部分,就成為在陳列館展出的隕石,如我國的吉林隕石。一旦直徑大於50米的近地小行星闖入地球空間,人類的天然屏障——大氣圈也無法阻擋這些不可一世、橫衝直撞的入侵者,它們就會如“通古斯卡爆炸”一樣對地球構成災難式的危害;更大的撞擊,甚至產生如白堊紀末恐龍滅絕的全球性災難,導致人類文明的終結。英國科學家約翰通過計算表明,1908年通古斯卡的爆炸即使發生在美國的鄉村,也會造成6.8萬人死亡和價值45億美元的財產損失。如果發生在人口眾多的國家,如中國的人口聚集區,其後果不堪設想。

目前科學界的共識是,隻要地外撞擊體的直徑處於0.6~5公裏之間,就有可能使全球陷於“撞擊冬天”的困境,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黑暗而寒冷的冬天將籠罩全球,稻穀無收,生態係統失調,而世界上幾乎沒有幾個國家的稻穀儲存量夠本國人民吃上一年,最終會產生全球性的饑荒,再加上撞擊作用產生的其它災難性效應的作用,如強大的撞擊衝擊波將直接使數百萬人喪生,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的出現、植物的中毒等等,會引起全球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崩潰,人類將處於世界末日的邊緣。對地球而言,還沒有一種自然災害像地外撞擊作用那樣,產生全球性的災難。任何區域性的災難,無論其受災情況多麼嚴重,在友鄰的幫助下,一般在10年的時間裏都會得以恢複、發展,惟獨地外撞擊,其影響力是全球性的,使人類整體處於災難狀態,無法從別處得到技術和經濟的援助,一切都得從零開始。要想恢複撞擊前的文明,至少得付出幾代人的努力。

這類引起人類文明的災變或滅絕的小行星(或彗星)與地球相撞的概率到底有多大?通過對近地小天體的觀察,月球、水星和火星表麵撞擊坑密度、大小和年齡的研究與統計,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天文學家休梅克估計,在目前的近地空間,直徑為10米左右的近地小行星和近地彗星核約有20萬顆,這些小天體平均每1000年與地球碰撞一次;直徑大於1公裏的近地小行星和近地彗星核數目高達2000顆,平均每10萬年和地球碰撞一次。講得更為具體一點,以直徑1公裏的小行星為例,按目前保險業常用的人均致死風險率進行計算,在任何年份,其撞擊地球的風險概率為十萬分之一,因撞擊致死的作用是全球性的,相應地平均每人每年的致死風險也為十萬分之一;美國每年大約有130人死於飛機失事,則每個美國人飛機失事的致死風險為二百萬分之一。因此,小天體撞擊地球的致死風險20倍於飛機失事的概率!

如此巨大的威脅存在於現在,同理可推,在史前時期一樣存在著這種風險,而且,很有可能這種可能的威脅變成了現實,從而使得那些令今人歎為觀止的史前文明遭受了滅頂之災,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