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統一之戰(1 / 2)

公元588年十月,楊堅下令向南陳進軍。設置淮南行省於壽春,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任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指揮水陸軍51.8萬人,同時從長江上、中、下遊分八路攻陳。其具體部署是:楊俊率水陸軍由襄陽進屯漢口,楊素率舟師出永安(今四川奉節)東下,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與楊素合兵,楊廣出六合,廬州總管韓擒虎出廬江(今安徽合肥),吳州總管賀若弼出廣陵(今江蘇揚州),蘄州刺史王世積率舟師出蘄春攻九江,青州總管燕榮率舟師出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沿海南下入太湖,進攻吳縣(今江蘇蘇州)。前三路由楊俊指揮,為次要作戰方向,目標指向武昌,阻止上遊陳軍向下遊機動,以保障下遊隋軍奪取建康。後五路由楊廣指揮,為主要作戰方向,目標指向建康,其中楊廣、賀若弼、韓擒虎三路為主力,燕榮、王世積兩軍分別從東、西兩翼配合,切斷建康與外地聯係,保障主力行動。隋軍此次渡江正麵東起沿海,西至巴蜀,橫亙數千裏,是我國曆史上一次規模浩大的渡江作戰。為了達成渡江作戰的突然性,隋在進軍之前,扣留陳使,斷絕往來,以保守軍事機密。同時派出大批間諜潛入陳境,進行破壞、擾亂活動。

整個作戰行動主要在長江上遊和下遊兩個地段上同時展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楊俊率水陸軍十餘萬進屯漢口,負責指揮上遊隋軍,並以一部兵力攻占南岸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以控製長江上遊。陳指揮長江上遊諸軍的周羅侯,起初未統一組織上遊軍隊進行抵抗,聽任各軍自由行動。當看到形勢不利時,又收縮兵力、防守江夏(今武昌),阻止楊俊軍接應上遊隋軍。兩軍在此形成相持。楊素率水軍沿三峽東下,至流頭灘(今湖北宜昌西),陳將戚欣利用狼尾灘(今宜昌西北)險峻地勢,率水軍據險固守。楊素於是利用夜暗不易被陳軍窺察之機,率艦船數千艘順流東下,遣步騎兵沿長江南北兩岸夾江而進,劉仁恩部亦自北岸西進,襲占狼尾灘,俘虜陳全部守軍。陳南康內史呂忠肅據守歧亭,(今湖北宜昌西北西陵峽口),以三條鐵鎖橫江截遏上遊隋軍戰船。楊素、劉仁恩率領一部登陸,配合水軍進攻北岸陳軍,經四十餘戰,終於在次年正月擊破陳軍,毀掉鐵鎖,使戰船得以順利通過。此時,防守公安的陳荊州刺史陳慧紀見勢不妙,燒毀物資,率兵3萬和樓船千艘東撤,援救建康,但被楊俊阻於漢口以西。周羅侯、陳慧紀也被牽製於江夏及漢口,無法東援建康。

在長江下遊方麵,當陸軍進攻的消息傳來,陳各地守軍多次上報,均被朝廷掌管機密的施文慶、沈客卿扣壓。隋軍進至江邊時,施文慶又以元會(春節)將至,拒絕出兵加強京口(今江蘇鎮江)、采石(今安徽當塗北)等地守備。開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楊廣進至六合南之桃葉山,乘建康周圍的陳軍正在歡度春節之機,指揮諸軍分路渡江:派行軍總管宇文述率兵3萬由桃葉山渡江奪占石頭山(今江蘇江寧縣西北),賀若弼由廣陵南渡占領京口,韓擒虎由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夜渡。陳軍因元旦酒會,仍處醉鄉之中,完全不能抵抗,韓部輕而易舉襲占采石。正月初三,陳後主陳叔寶召集公卿討論戰守,次日下詔“親禦六師”,委派蕭摩訶等督軍迎戰,施文慶為大監軍。陳叔寶、施文慶不諳軍事,將大軍集結於都城,中派一部舟師於白下(今江蘇南京城北),防禦六合方麵的隋軍,另以一部兵力鎮守南豫州(今安徽當塗),阻擊采石韓擒虎部的進攻。隋軍突破長江之後,迅速推進。賀若弼部於初六日占領京口後以一部進至曲阿(今江蘇丹陽),牽製和阻擊吳州的陳軍,另以主力向建康前進。韓擒虎部於初七日占領姑孰(今安徽當塗)後,沿江直下,陳沿江守軍望風而降。正月初七日,賀若弼率精銳8000進屯鍾山(今南京紫金山)以南的白土崗,韓擒虎部和由南陵(今安徽銅陵附近)渡江的總管杜彥部2萬人在新林(今南京西南)會合,宇文述部3萬進至白下,隋大軍繼續渡江跟進。至此,隋軍先頭部隊完成了對建康的包圍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