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中關於建立西夏王朝的民族、西夏的曆史、文化、政治、經濟、軍事活動的記載和研究,古已有之。近代學科意義上的“西夏學”則從20世紀初肇興於國際學壇,至今已走過了百年曆程。以中國古代曆史王朝命名的西夏學,以其獨特的文字與文化內涵,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引起了外國學者的關注。20世紀初黑水城文獻的發現與流落國外,給一門中國本土之學成為國際顯學提供了契機。而應運而生的中國西夏學者們,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中,麵臨自生自滅。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了複蘇的跡象。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80年代之後,中國的西夏學蓬勃發展起來,並迅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由於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西夏學的回歸成為必然。但我也應當指出,麵對當前中國西夏學的繁榮景象與輝煌成績,中國的西夏學者們應當保持冷靜,時刻自省。複興與發展中國的西夏學,任重道遠。
下麵我將列舉一些枯燥的數字來說明,中國西夏學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取得的成果:首先在學術論文與資料方麵,據我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統計,從50年代到70年代後期近25年中,公開發表的僅有30篇左右;1976年之後的近5年時間,則發表70篇以上,年均發表10篇以上。有人統計過,20世紀90年代,年均發表在50篇以上。世紀末的2000年則超過百篇。新世紀開端,中國西夏學承上世紀末之餘績,仍勢頭不減。粗略統計到2006年底正式發表的論文、資料等:2001年107篇;2002年108篇;2003年127篇;2004年至2005年,兩年內發表論文210篇。另一種統計是2001年至2005年,發表的論文、譯文、資料共606篇,年均發表121篇。據筆者根據已見到的資料統計,2006年發表的論文已達到150篇。其二,在西夏學專著、論文集和譯著方麵:20世紀初至80年代,僅出版十數部。20世紀的最後20年的年均出版數近三部。進入新世紀的最初6年,2001年6部,2002年13部,2003年10部,2004年11部,2005年11部,2006年7部。以上從2001年至2006年的6年中共出版58部。以西夏有關或以西夏題材編撰的文學作品、詩歌、小說及科普、通俗讀物尚未統計在內。第三,西夏文獻文物資料編輯與刊布:從1993年起至200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合作編輯《俄藏黑水城文獻》,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從1996年至2000年已正式出版11冊(漢文部分6冊,西夏文世俗部分5冊),即將出版的西夏社會文書部分3冊。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由西北第二民族學院、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國國家圖書館合作整理編輯《英藏黑水城文獻》,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已出版4冊,尚有1冊即將出版。2006年6月,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編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共4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從2001年起,由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聯合全國幾十家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館整理編輯《中國藏西夏文獻》共分五編二十冊。至2008年8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和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由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中心、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古籍文獻整理編譯中心聯合整理編纂的大型文獻叢書《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共十冊,於2009年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第四,西夏學研究機構的建立與人才培養:中國從20世紀60年代初指定專人進行西夏學研究。1958年建所的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王靜如先生,從20世紀20至30年代起就是當時中國從事西夏研究的唯一專家。1961年該所指派白濱擔任王靜如先生的助手,與此同時,所內又招收史金波為碩士研究生。該所自然成為中國西夏學最早的研究基地。1964年,當時的民族研究所與敦煌文物研究所合作進行敦煌西夏石窟調查,這是新中國建立後西夏學的一次重要科研項目。參加該項目的除敦煌文物研究所以常書鴻為首的數名敦煌學家如萬庚育、劉玉權等外,還有北京大學考古學家宿白教授,甘肅省博物館陳炳應。1972至197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考古工作者對寧夏銀川賀蘭山麓西夏皇帝陵的發掘,開創了西夏故地西夏學調查與研究的序幕。寧夏自治區博物館當時形成了寧夏西夏學的研究基地。他們的領軍人物就是如今仍活躍在西夏學界的西夏語文學者李範文,西夏考古學者鍾侃、牛達生、吳峰雲等。從20世紀50年代起即從事西夏曆史研究的四川大學曆史係吳天墀教授於80年代初開始招收西夏史碩士研究生。80年代以後,國內的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學院、寧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首都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寧夏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都設專人,或設立專門機構從事西夏學研究,招收西夏學碩士或博士研究生。主要專職於西夏研究的學者有蘭州大學的李蔚、劉建麗,原任職於西北民族學院後調入暨南大學的湯開建,原任職於西北大學後調入陝西師範大學的周偉洲,寧夏大學的王天順、杜建錄、韓小忙,原任職河北大學後調入首都師範大學的李華瑞,寧夏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的韓蔭晟、羅矛昆,原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後調入北京圖書館的黃振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聶鴻音、孫伯君等。以上學校和單位中比較重要的機構有:1991年,寧夏大學率先成立了西夏曆史研究所與西夏文化研究所。1993年,兩所合並為西夏研究所。2000年更名為西夏研究中心。2001年該中心被國家教育部批準為全國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了西夏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改名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設立了文獻研究室,從事以西夏學為主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