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命、財產及生產、生活等方麵造成重大損失的自然界的異常變化。自然災害有三個方麵的特征。

一是時間性和空間性。自然災害都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發生的,具有時空分布的規律。

時間性表現為年際、季節和月份等方麵的規律性。例如,水災常常發生於夏秋季節,這與我國的季風氣候有關。由於中國大陸東瀕太平洋,麵臨世界上最大的台風源,西部為世界地勢最高的青藏高原,海陸大氣係統相互作用的非線性關係極其複雜,天氣形勢異常多變,因而各種氣象災害和海洋災害時有發生;正是由於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因而易形成大範圍的洪澇與旱災。

空間性表現為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分布方麵的規律。例如中國是地震多發地區,這與中國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有關。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穀、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製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二是自然、社會二重性與互動性。自然災害的發生離不開自然界,也離不開人類社會。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隻有作用於人類社會,並對人類社會產生損害,才會發生自然災害。人類社會認識自然、控製自然的能力對災害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反作用。如果說人類社會組織能力強,物質資源儲備豐富,工程技術水平較高,這對於防災、救災是十分有利的,能有效減少災害的發生和降低災害的破壞程度。反之,如果開發自然不當,吏治腐敗,物資匱乏,工程技術水平低,則會人為導致自然災害發生次數增多,災害破壞程度加大。也就是說災害的次數和破壞程度與自然變異成正比,與人類防災救災能力成反比。因此,自然災害具有自然與社會相結合的特征,曆史上,天災總是與人禍同時發生、互為因果,隻是存在何者為主,孰輕孰重,不存在純粹的自然災害,人類要在抗災救災實踐中不斷反省自身各個方麵的不足與失誤,提高認識災害、防救災害的能力。

三是絕對性與相對性。人類源於自然界,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影響。雖然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強,但在自然麵前人類永遠不能達到自由王國的境界,達不到完全控製自然界的程度。因此,自然災害永遠不能消除,這就是自然災害的絕對性。從另一方麵講,由於人類識災、防災、抗災能力的增強,自然界對人類危害的程度、類型會隨之改變。有些災種可能減少或消失,比如古代常見的水、旱、蝗災,隨著人類水利技術和防病蟲害技術的發展,現在這類災害多數情況下發生的幾率和危害程度已經很小。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和對自然影響程度的加深,新的災種又會不斷出現。比如濫砍濫伐造成的土地沙化,“三廢”排放造成的環境汙染,已經引發新的自然災害。因此,從這方麵講,自然災害是發生在一定曆史時期的,其內容和形式又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