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關注之一:服務卡】
服務卡堪稱“東莞身份證”
暫住證一直讓新莞人沒有歸屬感,同時在辦理過程中,搭車收費、捆綁收費現象又偏多。不久前,深圳率先推出居住證取代暫住證,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會有什麼動作?
對於這一問題,倫錦洪告訴記者,“在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的職責中,其中一條就是要協助有關職能部門辦好暫住證的發放工作,對於暫住證,我們是協調部門,對於很多問題並沒有決定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作為。”
倫錦洪透露,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研究推出“新莞人服務卡”,此卡計劃首先與東莞移動合作,持卡人通過短信可以享受很多方麵的服務信息,比如子女入學、超市打折、就業谘詢等各項服務。在東莞,此卡還有“東莞身份證”的象征作用。
費用:免費辦理新莞人服務卡
據介紹,辦理新莞人服務卡不需要任何費用,目前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已經與東莞移動基本達成協議,隻要辦理新莞人服務卡,東莞移動可向持卡人發放大量的免費谘詢信息。
另外,新莞人服務卡由於含有大量的個人信息和資料,其外表也接近身份證的樣式,在東莞,可以起到“東莞身份證”的作用。
醫療:新莞人患者資料一查便知
倫錦洪說:“以前經常在報紙上看到某某傷者在出現事故後送往醫院,由於沒有身份證明、親朋陪伴或住院押金,導致傷者治療延誤而死亡的悲劇。新莞人服務卡將有望解決這一問題,卡內包含了當事人的姓名、身份證號碼、住址、工作單位、醫療保險等大量的內容,隻要醫院看到此卡,在與我們進行信息核實後,可以進行治療,而不必擔心支付不起醫療費用而拒絕治病的問題。”
“核實信息的辦法也很多樣,比如可以通過信息查詢、電話查詢等方式,核實後的信息又會以信息的方式發送給院方。”倫錦洪還表示,此項工作的預期效果是很好的,但需要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與衛生、社保、醫院等部門和單位一一去協調,相信會得到各方的支持。
服務:憑此卡可享受多項優惠
新莞人服務卡初期,與東莞移動合作,提供天氣、交通、子女入學的學位等免費服務信息,以後還將不斷擴大提供服務的內容,如與一些收費性服務團體合作,將加大對新莞人的優惠。
對此,倫錦洪介紹說,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將繼續做“媒”,與超市、公交公司等單位合作,對持有新莞人服務卡的新莞人,及時發布購物優惠等信息。
摸底:將知道東莞到底有多少人
對於新莞人服務卡的意義,倫錦洪還有不同的理解,他認為,如果問東莞每年的GDP、財政收入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問東莞到底有多少人,恐怕沒有哪個單位或者個人能說出確切數字,因為對於大量的新莞人,東莞各部門掌握的信息並不對稱、信息交流並不流暢,比如社保部門掌握新莞人的參保情況,勞動部門掌握新莞人的就業情況,計生部門又掌握了新莞人的生育情況,全市目前還沒有一個各部門聯網的新莞人管理信息係統。
通過辦理新莞人服務卡,屆時憑借這一平台,可以將各部門的信息進行整合,依托科技手段,這一問題將會得到解決。
麵世:服務卡將分兩個階段推出
新莞人服務卡擁有如此多的優惠,那麼關於這樣卡的製作時間表如何呢?
倫錦洪告訴記者,新莞人服務卡計劃分階段推向社會,第一階段的服務卡將不設讀卡功能,這樣可以降低成本;第二階段要進行讀卡功能處理,為全部的服務卡建立信息係統,以便更好的管理。
關於新莞人服務卡的推出和製作等有關情況,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經過前期的調研,不久會將報告上報市委、市政府,等待批複。
【焦點關注之二:安裝視頻】
年內5萬套視頻進出租屋
“管好出租屋,治安好一半。”根據公安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東莞每年的刑事案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發生在出租屋內的,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在抓好出租屋安全上有何“絕招”呢?
倫錦洪說,對於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而言,服務與管理同樣重要,在管理工作上,還將不斷加強和改進工作方法,可以說,在未來的3-5年內,“管理”作為該局重點工作的地位不會有絲毫動搖。
在社會治安整治方麵,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出租屋視頻監控係統的安裝。在出租屋安裝視頻監控係統,東莞在全國是第一個,按照《出租屋視頻監控係統建設方案》,係統由中國移動東莞分公司、東莞廣電傳媒有限公司兩家運營商共同建設,然後由政府和出租屋主共同租用的"BOT"模式,費用由市、鎮街、屋主按照25%、25%、50%的比例分擔。
倫錦洪透露:按照規劃,全市32個鎮街交由兩家運營商同時推進安裝工作,他們將在3年內在15萬棟出租屋內安裝監控係統。今年內,將力爭完成5萬套的安裝任務,共計10個視頻監控點,並且實現全市聯網。
“視頻監控係統的優勢已經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證實,相信對於打擊犯罪、維護出租屋內安全會起到積極作用。”倫錦洪說。
【焦點關注之三:工作人員管理】
如何管好5000“屋管大軍”?
此前有媒體報道,一出租屋管理員召集人員打架鬥毆、致人受傷的事情,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市民上對出租屋管理人員素質的質疑?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有近5000人的出租屋管理人員,如何管理好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呢?
倫錦洪介紹說,我市在鎮街設新莞人服務管理中心,村(社區)設管理服務站,目前全市共定編400多個,共招收出租屋管理員4000多人,總計近5000人。這樣龐大的一支隊伍,難免素質參差不齊,所以,管好這支隊伍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已經定製了統一服裝、工作證件等,將以統一、良好的形象展示在市民麵前。另外,從10月12日開始,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已對管理人員進行分批培訓,首先是對在編人員進行培訓,主要是業務方麵的培訓。
對話局長
“服務和管理同時抓,
更側重服務”
記者: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作為國內第一個為外來人口而設的專職行政機構,你如何理解這一角色?
倫錦洪(以下簡稱倫):對於外來人口的管理部門,如流動人口管理辦公室等部門,國內已經有很多,但是像東莞這樣成立一個專門的正處級行政機構,還是第一個。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製,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東莞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是貫徹和落實十七大精神的重要體現。因為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供參考,我確實感到了壓力,但這也成了促進我開展工作的動力。
記者:為何叫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似乎還沒有聽說過哪個局的名稱中有“服務”這兩個字?
倫:關於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的名字,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確實費了一番心思,當時對於管理和服務究竟誰在前的問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討論,畢竟,這直接關係到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的定位問題。最後,還是將服務放在了管理的前麵。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就是要服務和管理同時抓,但更側重服務。
記者:你作為東莞人,擔任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局長,你怎麼看待這一身份?
倫:在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裏,有東莞人,也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同事,大家聚在一起,目的隻有一個,共同為整個城市服務,更好地為新莞人服務,所以身份問題並不影響我們的工作熱情。
我在機關、基層都工作過,這些經曆對我幫助很大,我對於一些基層問題更了解,對新莞人所需要的東西、所麵臨的困難更了解,這對於以後開展工作將會很有幫助。
記者:你剛提到為優秀新莞人入戶問題,那麼既然入戶了,就是東莞人,還歸新莞人服務管理局管嗎?
倫:這個問題我們確實討論過,其實作為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我覺得這個局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追求新莞人與本地人的同等市民待遇,讓他們在各項福利措施中享受共同的待遇,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因此,為優秀新莞人辦理入戶,應該是我們的一項工作,並不矛盾。
人員編製
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下設辦公室、綜合科、監督協調科、宣傳信息科四個科(室),其中機關行政編製23名,其中局長1名(正處級)、副局長2名(副處級),正副科長(主任)8名。後勤服務人員事業編製2名。
職能介紹
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的主要職能是統籌全市新莞人和出租房屋服務管理工作;規劃和建立健全新莞人服務、培訓體係,協調督促有關部門做好新莞人的服務、培訓和維權工作;收集、登記、統計和分析全市新莞人有關信息;協助有關職能部門做好房屋租賃登記備案、出租房屋稅收征管、暫住證發放等六項主要職責。
大事記
1978年,東莞虎門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外來人口開始湧入東莞。
2004年,東莞市委、市政府成立流動人員和出租屋管理領導小組。
2005年,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由15個增加到21個。
◆2007年,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誌庚在全省重點社會治安重點整治暨(街道)綜治工作中心建設現場會上第一次提出東莞要建一個“外來人口管理局”。
2007年4月16日,廣東東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經過3個多月的征集意見和討論,將“新莞人”作為全市外來人員的稱謂。
2007年11月,市新莞人服務管理局經省政府批準成立。
來源:東莞日報案例一:來自重慶市的案例
重慶在改革試驗中提出要以農民工為突破口,在該市九龍坡區農民變市民試點中,政府動員農民主要是農民工“土地換社保,宅基地換住房”變成市民過市民生活,結果該區陶家鎮友愛村2539人首期隻有400多名響應政府號召,大多數不願意;在轉出來的人中,也出現了“磨合”問題。記者報道說:
重慶九龍坡區陶家鎮友愛村公路邊,騎著摩托等待載客的羅立,取下頭盔,對問路的記者說,“我就是轉變後的市民”。他的這番話,引來路人意味深長的目光。
友愛村共有167戶、444名像羅這樣的農村人口。他們是重慶首批農民變市民改革的群體。
重慶市政府最近提出,今年將全麵啟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並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其中,農民市民化被作為該市綜改的重要一環。政府也因此表示將致力於打通農民轉化為市民的“製度通道”。
本報記者獲悉,目前,重慶方麵已就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形成一個總方案,七個子方案。該方案業已得到國務院的“原則批準”。
按照總體方案,重慶將推進行政體製、城鄉規劃體製、土地流轉、公共財政體製、金融體製、社會事業等六個重要領域的改革。
而這一攬子的改革,要達成一個主要目標:在未來12年之內,將800萬至1000萬農村富餘勞動力市民化。
陶家鎮樣本
友愛村村委會辦公室牆頭,貼著安居小區的模擬圖。按規劃,位於陶家鎮上的小區將在明年底前竣工,新房每套約75平方米。
模擬圖向村民們展示著一種新生活:如果他們願意,圖中的小區,就會成為他們的新家。
前提條件是,他們要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九龍坡區政府將這種改革歸納為:“土地換社保,宅基地換住房。”
九龍坡區是重慶統籌城鄉綜改的先行試點區。該區是重慶傳統的經濟和工業強區,GDP連續四年居40個區縣首位,現有人口110萬,其中農村人口23萬。市政府認為它具備統籌城鄉的基本財力和條件。
九龍坡區從去年下半年著手此項改革,並出台了一個《九龍坡區城鄉統籌發展促進農民變市民試行辦法》,陶家鎮被列為首期試點。這裏的農民們也因此成為重慶首批農民變市民改革的群體。
根據該辦法,凡有非農業固定收入來源,自願退出宅基地和放棄土地承包權的農民,可在政府所建的小區內按人均25平方米、每平方米380元的價格購買住房一套。此外,據政府公布的成本價,按人均25平方米的麵積,可再購買住房一套。
同時,在社會保障方麵,政府、集體和農民家庭三方按照一定的比例繳費,由政府每月為農民辦理養老保險。除此之外,保留農民子女入學“兩免一補”、“農村合作醫療”等惠民政策。
對農民流轉出的土地承包權也有補償,農民每畝地每年仍得到80%的流轉收益。
友愛村村支書李世忠解釋,這是為避免與法律的衝突,在操作中,土地承包經營權實際仍為農民所有,直到本輪土地承包期為止。這實際意味著,農民成為城市居民身份後,仍可享有農民的權利。友愛村村委會幹部還專門通過高音喇叭對村民們進行了宣傳。
“列入優先考慮的一個社,農民的土地都轉租了,我們想應該很多人有轉市民的意願。”村幹部陳霞說。
不過,剛開始,沒有一個人願意登記。“農民顧慮很多,怕政策不能兌現。”陳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