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圓的,世界是平的。世界曆史波瀾壯闊,大國興衰構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此所謂“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然而,無論是“興”還是“衰”,人類文明總是向前踏步,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往往相伴相隨。大國崛起背後的經驗教訓催促人們緬懷既往、麵向未來,從而在曆史的傷痕中烙下文明的印記、延展人類的理性。曆史經驗和人類實踐反複證明,實現大國崛起必然需要良好的製度安排和合理的治理結構以及人類處理公共事務的理性行為。毫無疑問,無論是人口地理、軍事力量還是經濟總量,無論所經曆過的輝煌、曾經的沒落還是現在的崛起,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大國。令人興奮的是,經過若幹年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依賴英明的領導和民族的智慧,中國走向了大國崛起之路,這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集體努力和不懈追求。然而,要真正實現大國崛起需要良好的大國治理。

2006年11月,CCTV推出了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曆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全片以15世紀後陸續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九個國家作為解讀的對象,分析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曆史,展現它們通過不同方式、在不同時期內完成的強國曆程,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及其經驗教訓。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電視紀錄片,也是一部回味無窮的強國教科書。綜觀西方大國早期的崛起之路,多數國家無不體現利用“堅船利炮”進行殖民擴張的曆史痕跡。實際上,西方資本主義的成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地理大發現;二是機器革命。地理大發現使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乃至英國等國都大為受益,它們從全球範圍內占領土地、攫取資源、分流人口、尋求財富,最終形成殖民帝國。而機器革命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生產率大為提高,資本積聚的速度大大加快,財富累積的總量大大增加,因而全球範圍內的“堅船利炮”和“資本統帥”顯現出巨大威力,武力輸出、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品牌輸出、文化輸出的帝國路線至今還殘留於世。然而,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躍居軍事強國的德國、日本,選擇了以坦克大炮為先驅的“強力崛起”之路,這種以武力輸出的法西斯模式無可避免地導向幻滅和災難。而作為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在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裏,趕上並超過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並由此而崛起、發展、壯大起來。除了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之外,以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順暢的法律機製以及爭取更多的國際資源支持為美國崛起提供了契機。

曆史不可複製,曆史拒絕假設。中國無法重走西方列強所走過的資本主義道路,無法照抄照搬英國模式或者美國模式,中國有著自己的國情和特色發展道路,但大國崛起的各國曆程對於正在崛起的中國無疑起著“以史為鑒、麵向未來”的啟迪和警示作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大國崛起需要“內外兼修”:對內要求建立合理的治理結構和現代國家製度,促進經濟發展、政治文明、社會和諧;對外要求和平共處、擔當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要有凝聚力,需要有支撐一個國家的法律和政治製度。一個國家的公共政策、法律及其法治不但可以維護和保障一個社會的穩定秩序、樹立起國家權威,而且還可以促進人民自由和幸福。法治昌明,政體穩定,人民才有追求財富的欲望和恒心,國家的稅收才會源源不斷,公民美德才會發揚光大。良好的公共政策和治理機製構建對於一個國家消除社會弊病、催化社會發展、保障社會健康無疑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眾所周知,中國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麵都長足不少。然而,“崛起困境”也不可小視。在世界市場經濟已經相當發達的今天,中國市場經濟才剛剛起步,市場經濟發展麵臨著資源過度開發、市場空間狹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一種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約束與資源配置機製扭曲的存在導致了某些領域出現“爛尾樓”工程,“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以及階層差異、城鄉差異、區域差異所導致的馬太效應不可避免地顯現,腐敗現象、農民負擔過重、中央與地方利益衝突、公司治理結構難以改善、產權保護不足、環境汙染、能源危機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社會的和諧機理。顯然,我們還遠未到能為改革而大唱讚歌的時段。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沒有任何條件允許中國低估發展中的矛盾和前進中的困難,更沒有稱霸世界的野心和決心,隻能在對外關係中長期處於戰略守勢,一種毫無根據的“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隻能博取強勢者的笑顏和西方話語霸權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