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夫紀念館

概況

烏蘭夫紀念館,位於呼和浩特市新華西街南植物園內,占地麵積約30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巍峨建築。

整個建築包括主館、紀念廣場和塑像平台、紀念亭、牌樓門等4個單項工程。設計人員創造性地將傳統的民族建築款式和先進的現代建築藝術融為一體,使這組建築莊嚴肅穆,宏偉壯觀。

紀念館展覽分為序廳及六個展室、兩個展廊,展示了烏蘭夫從少年投身革命到為國操勞、鞠躬盡瘁的全過程。

序廳的正麵為烏蘭夫漢白玉坐像,背景為“美麗富饒的內蒙古大草原”巨幅畫。東西兩壁為四組高5.5米、寬3.5米的大型仿漢白玉浮雕,刻畫了從“五四”運動至今,在風雲激蕩的90多年中,中國人民尤其是內蒙古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祖國統一,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的貢獻,成為中國革命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個陳列,共使用文物135件,曆史照片286張,繪畫9幅,文獻126件。烏蘭夫紀念館於1997年6月被中宣部評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烏蘭夫生平

烏蘭夫生於歸綏(今呼和浩特)土默特旗塔布賽村一個牧民家庭。小學畢業後,1923年烏蘭夫進入北平蒙藏學校學習。在李大釗、趙世炎、鄧中夏等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同年12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走上職業革命者的道路。

1925年9月,烏蘭夫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6月回國後,開始參與組織、領導蒙古地方群眾鬥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烏蘭夫率部在歸綏、黑河一帶阻擊日軍。後轉戰到陝北神木、府穀地區,受中共中央指派進駐伊克昭盟。1941年8月,他又奔赴延安,出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延安民族學院教育長等職。

1945年10月,烏蘭夫在中共的領導下,成功解散了“內蒙古共和國臨時政府”,發動內蒙古群眾的自治運動,並組織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1947年5月,烏蘭夫又領導組建“內蒙古自治政府”,並被選為主席。此後,他曆任中共內蒙古工委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其間,烏蘭夫完成了內蒙古地區中共的政權建設、軍隊建設和黨組織的發展,他還指揮部隊消滅了內蒙古地區的土匪和地方反對勢力的武裝,並參加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

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烏蘭夫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並繼續兼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內蒙古大學校長,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主席等職。1955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烏蘭夫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並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排名第一位),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此後,他還連任第二、第三屆國務院副總理。

1983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提名李先念、廖承誌分別作為國家主席、副主席的候選人。然而,在舉行選舉前八天,即6月10日,廖承誌因突發心髒病逝世;隨即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決定烏蘭夫作為替補候選人,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88年4月8日,國家副主席任期結束後,烏蘭夫還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8年12月8日14點45分,烏蘭夫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

內蒙古博物館

概況

內蒙古博物館是一所具有濃鬱地方特色和鮮明民族風格的博物館,建立於1957年,位於呼和浩特市中心,占地麵積1萬多平方米,館藏文物4萬多件,其中一級品635件。2001年6月,內蒙古博物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內蒙古博物館陳列展品包括內蒙古古生物陳列、曆史文物陳列、革命文物陳列、民族文物陳列四部分。

內蒙古古生物陳列薈萃了內蒙古化石珍品.共展出各種門類化石500餘件、大型化石骨架14具,展示了千裏戈壁滄桑變遷的奇跡。展品中的哺乳類化石,時代全、門類多,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其中引人入勝的巨型猛獁象、埋藏奇特的兩具披毛犀,堪稱“中華之最”。

內蒙古曆史文物陳列薈萃了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文物精品。有匈奴民族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匈奴王鷹形金冠飾、虎牛咬鬥紋金帶飾等,是匈奴文物的瑰寶;有東胡民族的曲刃青銅短劍,鮮卑民族的舞樂陶俑、鮮卑貴族的金龍佩飾、馬頭鹿角形金冠飾等項飾和冠飾;有雙魚龍紋銀盤、魚龍紋銀壺等與唐代“草原絲綢之路”有密切關聯的一批重要文物;還有遼代、元代的重要文物,展示了匈奴了東胡、鮮卑、突厥、契丹、黨項、蒙古等民族古老悠久的曆史和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

內蒙古革命文物陳列展出文物500餘件,有烏蘭夫等人創辦的少數民族第一個革命刊物《蒙古農民》,有王若飛在包頭從事革命活動時的舊址照片,突出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年間革命鬥爭的光輝曆程。

內蒙古民族文物陳列展出文物600餘件,有蒙古族各式各樣的精致馬鞍具、頭飾、服飾、成組的蒙古族樂器;有鄂倫春族的各種漁獵工具、馴鹿工具;有達斡爾族的民間藝術以及他們所創造的風格古樸、藝術精湛的樺樹皮、麅皮器具和工藝品,集中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創造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風貌,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民俗畫卷。

內蒙古博物館是一部立體的內蒙古曆史教科書。它充分說明,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自遠古以來,便在這片浩瀚秀美的戈壁大草原上遊牧勞作,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化石之鄉

古生物是指生存在地球曆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滅絕(距今約一萬年)的生物。它們中大多數已經滅絕,少數延續至今。古生物死亡後,經埋藏、石化等地質作用,它們的遺體或遺跡有的能保存下來,就形成了化石。內蒙古是馳名中外的“化石之鄉”。

距今20億年前的元古宙早期,內蒙古地區出現了最早的生命記錄。經過漫長的歲月,到地質曆史的顯生宙中生代,這裏已是萬木參天、綠蔭如海的熱帶亞熱帶世界,其間活躍著一支龐大的白堊紀恐龍動物群,這些恐龍在中生代恐龍家族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白堊紀末期,恐龍日趨衰落,哺乳類逐漸取代其位置而成為陸地上的新主人。

近年來,內蒙古地區在恐龍等古生物化石的發掘、研究方麵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查幹諾爾龍、古似鳥龍、巴克龍、原角龍以及恐龍足跡、恐龍蛋、含胚胎蛋化石等的發現,受到中外科學界的矚目。

古生物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是研究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實物證據。它是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的見證。有些特殊化石其本身經加工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獨貴龍運動

“獨貴”是蒙語,漢語為環行圓圈的意思。獨貴龍運動是在鴉片戰爭以後,一直到1949年共和國成立之前,蒙古民族進行反帝反封建,要求民族解放的一個獨特的具有民主性的鬥爭形式。參加運動的群眾聚集在一起生成圓圈,共同討論鬥爭問題。

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爆發。腐朽的清王朝統治者為了彌補戰爭賠款,橫征暴斂,很多牧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獨貴龍運動的發源地是烏審旗。清鹹豐八年,烏審旗蒙古族牧民在巴拉吉爾等人的率領下,首先發動了獨貴龍運動,有數百群眾參加。他們反對王爺繁重的苛捐雜稅,反對官吏搶占牧場。

獨貴龍群眾經過堅決鬥爭,王爺被迫做出了一定的讓步。隨後鄂爾多斯地區以獨貴龍的形式陸續地爆發了反洋教的鬥爭,反對清朝政府大開墾的鬥爭。辛亥革命以後,獨貴龍又以自己的形式繼續開展反封建鬥爭,反對軍閥的鬥爭。

獨貴龍最著名的首領是席尼喇嘛。席尼喇嘛原名烏力吉,1866年出生在烏審旗的一個貧困牧民家裏,從小給王公放牧,23歲為王爺當文書,為了擺脫王公的糾纏,他辭職回家,當了一名掛名的喇嘛,自稱為席尼喇嘛。

隨後他秘密建立了11個獨貴龍組織,在這時鄂爾多斯的其它幾個旗也爆發了獨貴龍運動。

獨貴龍運動震動了鄂爾多斯各旗王和北洋軍閥政府,他們聯合起來蓄意鎮壓這場運動,用誘捕的手段,逮捕了席尼喇嘛等數十人。

1920年,席尼喇嘛被營救出獄。為了躲避追捕,他來到北京,並結識了李大釗,開始接觸馬列主義。席尼喇嘛認識到,要想鞏固人民政權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從此,烏審旗的獨貴龍運動進入武裝鬥爭的新階段。

1927年到1929年,席尼喇嘛率領革命武裝和人民群眾同封建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粉碎了陝北軍閥對革命軍的軍事圍剿,保衛了勝利果實。獨貴龍正式建立了人民的革命政權“工會”,標誌著人民革命所取得的初步勝利。

敵人在軍事上不能勝利,就於1929年冬暗殺了這位民族英雄。然而,獨貴龍運動並沒有消失,直到20世紀30、40年代在內蒙古地區仍然有獨貴龍運動的爆發。

內蒙古革命烈士陵園

概況

內蒙古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呼和浩特市森林公園內。陵園是為紀念在各個革命曆史時期中,犧牲在呼和浩特地區的烈士;特別是呼和浩特籍的烈士而建的。陵園於1948年開始建設,1949年10月1日落成,是自治區規模最大、最具有影響力的烈士陵園。2005年11月,內蒙古革命烈士陵園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中現有各個革命曆史時期的革命烈士陵墓共240座,既有大革命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榮耀先、多鬆年、李裕智等先驅革命者,也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犧牲的老紅軍、老黨員、抗日將領、民族英雄等,還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去世的革命先輩、老紅軍、勞動模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高級知識分子的骨灰。

陵園的主要建築物是人民解放戰爭烈士紀念塔。塔底部為革命烈士靈堂。為更好地緬懷革命烈士,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2000年,呼和浩特市委、政府決定將烈士陵園遷到呼和浩特市森林公園內,並按國家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標準進行擴建。工程於2001年8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