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中國味的恐怕要屬中國國粹了。它們是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的智慧的積澱和精華。
京劇
京劇是指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已經有近二百年的曆史了。它的前身是流行在江南地區的一種地方戲曲,叫徽班的。在過去,演戲是很下等的職業,被人看不起,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更別說受到好的待遇。戲班子都是流動性演出。一年年走南闖北,也隻能填飽肚子。一般人家的孩子,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送去學唱戲,就像不到萬不得已不賣自己孩子去給人家當丫環一樣。
清代,徽班是很活躍的民間戲班子。在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以高朗亭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八十歲壽辰演出。後來又陸續有四喜、春台、和春四個戲班進京,這就是有名的四大徽班進京。
京劇高亮的唱腔博得了八旗子弟們的喜愛,京劇於是一時間繁榮起來。京城內相繼建起了戲園子。戲班子不再到處流唱,而是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像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都有名的戲園子。每天從早到晚聚集著王宮貴族八旗子弟。那時候出了許多名角,如孫菊山、楊月樓、李春來等。
1919年,梅蘭芳率領劇團到日本演出京劇,開始把京劇向海外播,1930年又赴美國訪問演出,1934年,又應邀去歐洲演出。此後,世界上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
我們看京劇的時候,會注意到,固定的妝術有固定的衣服,也有固定的唱腔。這就是京劇角色的劃分。京劇角色有生、旦、淨、醜這四行,每行裏又更細的分工。比如:
生是除了大花臉和醜角所有男性角色的統稱,生又分為老生(有胡須的男角)、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又分成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刀馬旦;
淨就是大花臉,大多是那些性格相貌上有些特別的男性人物,化妝時用有臉譜,像包公紅臉上帶有黑白道;曹操則是以白色為主,點綴有黑點。
醜主要扮演戲中的搞笑角色,鼻梁上有一塊小白粉,也叫作小花臉。
在以前的京劇演出裏,全是男演員,極少極少有女子演戲的。
我國的四大名旦都是男子演女性角色的。這四大名旦分別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分他們的名字聽著都像女性的名字,其實這是藝名,不是本名。以前的藝人都有藝名。
角色定了,那麼唱腔是怎麼分配的呢?聲音都是怎麼發出來的呢?
聲音當然是從叫喉嚨裏發出來的。這話沒錯,腳趾頭不會出聲。但是,從喉嚨不同地方發出的聲音是大大不同的。京劇唱腔就利用了這一點。京劇的發聲技巧主要有19種,就不一一說了,隻說幾個特別的:
真嗓。就是用真正的說話聲音來唱,也叫大嗓、本嗓。像老生、武生、紅生、淨、醜、老旦等都用真嗓唱;
假嗓。也叫小嗓,嗓音也能造假,沒聽說過,沒試過吧?其實在平時,你不經意間也用過假若嗓。假嗓的聲音比真嗓聲調高,氣流不是直接發出來的,而是喉孔縮小,抬高,讓氣流變細。就像我們捏著嗓子或尖聲尖氣地怪叫時那種做法。但在京劇中,用這種嗓音還要做到剛柔相結合。一般的旦角和小生都用假嗓。
吊嗓。是京劇的練唱方法。通過鍛煉嗓子的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韻母的聲音。大多是在清晨,找空曠一點的地方,伊伊呀呀地練習。
戲曲中的舞台道具很有趣,跟電視劇不同。在戲台上,一桌一椅可以代表一個家,也可以代表一座宮殿,還可以代表一座山……兩麵畫著車輪的騎代表轎子和車,一根馬鞭可以代表千軍萬馬,在空地上搖搖船槳,就代表著劃船過江了。你隻看到船夫擺著船槳,在台上轉了兩三圈,卻聽到他說:“哎呀,不知不覺已行出千餘裏。”真是瞪著眼睛說謊,還眾目睽睽之下。這就是戲。
推存幾部很好的京劇,有時間找找看看吧,不論是唱詞還是畫妝,都是一代一代藝人們在演出中積累改進而來的精典。像《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定軍山》、《秦香蓮》、《鍘美案》等都是傳統劇目。
武術
臥似一張弓,站似一棵鬆,不動不搖坐如鍾,走路一陣風。
南拳和北腿,少林武當功,太極八卦連環掌,中華有神功。
棍掃一大片槍挑一條線,身輕好似雲中燕豪氣衝雲天。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剛柔並濟不低頭我們心中有天地。
清風劍在手雙刀就看走,行家功夫一出手那就知道有沒有。
手是兩扇門腳下是一條根,四方水土養育了中華武術魂。
東方一條龍兒女似英雄,天高地遠八麵風中華有神功。
這首中國功夫把中華武術的口訣全唱出來了。
中國武術聞名世界,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發展和曆史演進中為斷創造形成的一項運動項目。武術這個詞在詞典上的解釋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的傳統體育項目。而它又跟普通的體育項目不骨,他代有競擊性。它的主要內容是踢、打、絆、拿、柔術等等。而傳統的武術就是在古代戰爭中和街頭打架上發展而來的。在現代,武術作這一種運動項目,主要目的還是強身健體,用於競技上。
關於武術的起源就不用說了。我們的祖先,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吃,和與野獸搏鬥。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自衛和進攻,還發明了具有殺傷力的武器。
一些武術愛好者根據動物們的動作創作出了許多種技擊方法,也就是拳術。如虎拳、蛇拳、鶴、螳螂拳,這些都是通過長期察創造出來的。還有的是用於治病強身,如詠春拳開始是專門用於女子防身的拳術。
少林功夫就來源於達摩祖師十年麵壁修行。
傳說達摩祖師來到少林寺時,看到這裏雲繚繞,正是修行的好地方。就坐在後山麵對牆壁,日日夜夜參悟佛法。腿麻時就起來活動少動筋骨。就這麼一坐一悟,再一動,一共修行了十年,終於悟出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佛教中的禪理和武功相結合而成的,具有修身養性、清靜無為的武德。它是中國武術中最具文化內涵,又具有宗教文化底蘊的體係。少林功夫是禪和武的結合,少林寺則是禪和武的世界。在很多武術電影裏我們看到,剛進少林寺的小和尚都沒有學武術的機會,每天打柴做飯,這些生活小事就忙得不可開交。這正是少林功夫中悟禪機的一種方法。在這些小事的磨練中去體會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
武當功夫和少林功夫並稱中華功夫中兩塊瑰寶。武當功夫的創立者是張三豐。
張三豐,原名叫張君寶,是元朝末年明朝氣初年武當山的一名道士。他生性鼓遊曆山水,當他走到寶雞山中時,看到有三山峰,於是自號三豐,後來人們都稱他叫張三豐。他所創立的武當拳也稱為內家拳,如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演繹出來的。武當功夫講究內功修為,講究意、氣、力協調統一,對敵原則是以柔克剛、以靜製動。他把養生之道有競擊結合起來,使得武當拳不僅可以禦敵,更重要的是養生、益壽延年。一直到現在,他所創的太極仍被世界人們奉為養生的極佳運動。
中國醫學
中國的傳統醫學,簡稱中醫。一說到中醫,就讓人想起《劉老根》裏的藥匣子,天天背著筐上山采藥,回來後做什麼滋補藥膳湯。中醫中的藥主要是草藥,取自於大自然,不僅可以養生,還可以治病防病。像我們平時最常吃的菜中,韭菜、山藥等都屬於中藥,同時又是食物。
有個小品,一個江湖騙子假裝中醫給人看病,讓病人伸出舌頭,說:“讓我看看你的輪胎。”我們有時候去看病時,那些老醫生會讓你伸出舌頭,發出“啊——”的聲音。看舌胎是最常見的中醫診病方法,叫做望。中醫診病基本有四個方法:望、聞、問、切。不像西方醫學那樣,量量體溫、做做CT、做做B超、腦電圖什麼的,全借助於醫療器械來完成。中醫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不需要借助什麼器械,憑著醫生的觀察、感受來判斷病症。
噢,中醫原來這麼簡單,觀察一下就行了。那誰都能當中醫了,看看你滿頭汗,臉頰菲紅的,肯定是發燒了,其實人家隻是剛剛跑完1000米。中醫在做診斷之前已經掌握到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人體結構、人體內的經絡、人的精氣神、穴位等等,好多好多知識呢。光一個察顏觀色就足足一本大大的厚書都講不完。臉色紅有可能是發燒,也有可能是要出疹子;臉色白有可能是凍的,也有可能是身上哪個器官疼痛;臉色黃,有可能是缺營養,也有可能是胃不舒服。還有嘴唇的顏色、黑眼圈呀,好複雜哦。
中醫看病的第一步就是望聞問切,那麼我們就看看望聞問切是怎麼回事吧。
望,也叫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形體、臉色、舌體、舌苔,根據形狀和顏色的變化確定是什麼病。觀察形體就是看人的整個身體況,看頭可以判斷精神方麵的疾病,看背可以判斷胸部疾病,看腰可以判斷腎的疾病,各個部們都代表著五髒六腑。
聞,也叫聞診,主要是通過聽聲音聞氣味判斷病症。聽聲音,從聲音的高低、強弱、清濁等測知病情。聲音高而洪亮,說明氣血不虛,可能是熱證,聲音混濁不清,可能是感冒,肺氣不順暢;聞氣味是通過病人身體的氣味診斷病情。病人有口嗅,大多是消化不良,或消化道內有潰瘍,病室內有屍臭氣,可能是病人髒腑有病狀,糖尿病人居住的屋子裏嚴重時會有明顯的爛蘋果氣味。
問,也叫問診,醫生通過詢問病人和他的家屬,了解跟病有關的事情。內容各不相同,大多是問最近的情況,食欲啊、身體感受啊,如果是遺傳類的病還要問家族裏其他人的情況。
切,也叫切診。醫生通過按觸病人的身體了解病情。把脈是最典形的切診,也叫診脈。醫生通過脈搏的跳動情況,辯別髒腑功能是不是正常。脈搏跳動平緩,柔和有力,是正常脈搏,叫作平脈。如果脈搏跳動過快過慢,或其他異常,分別代表不同髒腑的病情。
通過診斷,確定病情後,就該治療了。中醫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吃中藥、針灸、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
吃中藥,就是醫生根據病人的病情開出藥方,裏麵按一定配量列出中草藥的名字,然後叫病人拿味去煎成藥湯,喝下去。用這種方法治療疾病;
針灸是很神奇的治病方法,外國人尤其對什灸感到好奇和不可思議。醫生通過把針作用於經穴位上,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拔罐這種方法許多人自己也會做。我們常常看到有的人後前一片一片被拔的紫圓。一般的拔罐前都要用火燒一下。這是利用熱使罐內外空氣力量不同,以便於吸在皮膚上。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治療風濕、膿腫等病,用它來吸出膿血和體內的寒氣。
還有按摩和氣功等方法,也是根據體體經絡等治療疾病的。
中國醫學曆史上曾出現過十大名醫,他們的醫學經驗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這十個人是黃帝、扁鵲、華佗、張仲景、葛洪、孫思邈、錢乙、宋慈、李時珍。這十位醫聖都有著傳奇的故事,我們就講其中幾位吧。
1.扁鵲。是春秋時戰國有名的醫生,他是脈相的鼻祖。他在望診上尤其有名。曆史上曾經有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記載。
扁鵲去見蔡桓,談著談著事兒,職業病犯了。他觀察了一會蔡桓公,說:“您的皮膚紋理有點不正常,可能有些小病症,不治的話可能會加重。”
蔡桓公很不高興:“我身上不疼不癢,根本沒有病。”
手下人謹慎地問:“大王,扁鵲可是名醫啊,他說的話不會有假吧?”
蔡桓公不屑地說:“醫生就愛誇大其詞,沒病楞就你有病,炫耀他的醫術高明,不用理他。”
又過了十幾天,扁鵲對蔡桓公的事不放心,又跑去告訴他:“您的病已經擴展到肌肉裏了,再不治會更加嚴重的。”
這次蔡桓公簡直有點煩他了,心想:因為你的名氣,我給你留麵子,你可真是得寸進尺了。把一個好人說成有病,這就是你們醫生的騙術吧?再也不理他,扁鵲幹巴巴地站了一會,隻好走了。
從那以後,扁鵲再也沒有去見蔡桓公。這時候,蔡桓公覺得胃不太舒服,就叫人陪著出去散步。不想遇到了扁鵲,正要打招呼。扁鵲轉頭就跑。蔡桓公非常奇怪,就派人追到扁鵲的家裏去問他為什麼跑。扁鵲說:“病隻在皮膚紋理間時可以用熱火敷治,發展到肌肉裏時,針灸可以治好;到腸胃裏時,用火劑可以治好,但是病入骨髓,就沒法治了。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說著,扁鵲無奈地搖搖頭。
過了五天,蔡桓公果然覺得身上劇痛,急忙派人去找扁鵲。扁鵲早就逃到秦國去了。
沒幾天,蔡桓公就死了。
2.華佗。華佗被稱為中醫的外科之祖。東漢末年的醫學家。他精通外科、內科、婦科、兒科等各科醫術,尤其擅長外科。他最先發明使用麻沸散對病人進行麻醉,然後進行腹部手術。在〈三國演義〉中曾有一段華佗為關羽取毒箭刮骨療傷的故事。
華佗學醫並沒有師父,他完全是靠自己研讀醫學典籍,不斷嚐試研究而成。他到處求學,不但對《黃帝內經》精通,對民間的土藥方也搜集到一起,進行研究琢磨。應用到自己的治病當中去。他曾經在徐州地區漫遊求學,可能就是那時候剛好碰到關羽中了毒箭吧。徐州太守聽就華佗到了這裏,立即把他請到府中,誠意邀請他留在徐州做官。可是華佗拒絕了請求,他喜歡做一個普普通通的醫生,到處給人治病。傳就華佗到了一百多歲,看上去還像四五十歲的壯年。華佗行醫的故事真是舉不勝舉。
有一次,他在路上碰到一個患了咽喉陰塞的人。那人捂著脖子,說幾天都吃不下東西了。華佗仔細診視了一會,對他說:“你到路旁那個賣餅的攤子上要三兩萍粉和半碗醋,調在一起喝下去就好了。”病人按他說的喝了調著萍粉的醋,立即吐出一條像蛇一樣的寄生蟲。病真的好了。那人把拿著蟲去向華佗道謝。走到門前時,見一個孩子正在玩耍。那孩子看見病人,說:“你一定是爸爸治好的病人吧?”病人走進華佗家裏,看到牆上掛著幾十條跟他手裏一模一樣的蟲子。原來華佗用這個方子已經治好好多人了。
華佗是被曹操殺害的。曹操早年曾得了一種頭風病,到中年以後就更嚴重了。病發作時,眼前發黑,頭痛難忍。聽說華佗的事後,就派人把華佗請來為他診治。華佗在他的胸部施針,一會工夫,頭就不疼了。曹操很高興。可是華佗告訴他:“您的病已積累多年,如果想根除,得長期堅持治療才行。”曹操不信,說華佗是故弄玄虛,心中很不高興,但是奸詐的曹操沒有表現在臉上,反而把華佗留在府中。
後來曹操自任丞相,挾天子令諸侯,就要求華佗不要再出去給人治病,留在他身邊,做他專門的醫生。華佗一生的抱負就是為人治病,就找了個借口偷偷跑了。曹操派人請了好幾次,華佗都找各種理由搪塞不去。曹操惱羞成怒,派人把華佗繩捆索綁抓來,投入獄中,嚴型拷打,極盡折磨,可華佗就是不肯留在他身邊。最後,曹操就把他殺了。直到曹操的兒子曹衝生病無法醫治死掉,曹操才後悔地說:“都是我誤殺了華佗,才使得兒子的病無法醫治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