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我們家住在青島的一個叫做“大房子”的大院裏。過去的青島,有許多居民大院。這些大院的名稱五花八門,工廠職工宿舍就以工廠的名字命名,例如港務局宿舍、國棉一廠宿舍,還有一些裏院,名字比較特別,例如,“雲承裏”,“文興裏”。這些大院的規模、房屋結構都有很大的不同,居民結構也不盡相同,有的是以手工業者、小商戶為主,還有的是以工人為主,還有的是各種身份的人混合雜居。每個大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曆史、人文和故事,是這個城市交響樂中最精彩、生動的部分。
(zigu
“大房子”大院是其中之一。“大房子”大院的住戶大部分是工人,另有一少部分教師。大院裏共有20排房子,象軍營一樣整齊排列。大房子是與周圍的棚戶區相比而言的,實際上它們隻是普通的民宅。棚戶區的房屋是外來謀生者自己建造的,形狀、樣式、朝向都不同,顯得雜亂無章。這20排大房子分為兩部分∶北舍,位於北部的10排房子,這裏的地勢高一些,又稱為上街;南舍,位於南部的10排房子,地勢比較底,又稱為下街。南舍和北舍中間夾著一個寬敞的長方形空地,東西長、西北窄,足有100米長、50米寬,稱為“大街”。大街的地勢高低不平,布滿了小石子和沙粒,有的地方還裸露著岩石,空空蕩蕩,隻有兩棵樹。
大院的周圍被3-4米高的院牆圍著,東、北、西三個方向各有一個大門,上麵裝著兩扇大大的木門。東門是正門,門邊是一個傳達室,裏麵有茶爐供熱水,東門麵臨著人民路,這是城市主幹路之一。北門是側門,麵對著比較窄的撫順路;西門是後門,門外是一段土路,路麵凹凸不平,還布滿了雜亂的石子和雜草,晚上是野貓出沒的地方,膽小的人在晚上是不敢來這裏的。這一段土路沒有路名,人們為它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南院”(南苑)。大院裏最大的廁所,我們稱它為“大茅房”,就在西門的旁邊。晚上上廁所為了壯膽,往往幾個人結伴而來,還要帶上手電筒。
每排房子裏共有13戶人家,編成一組,20排房子共有20組,每組都有自己的編號,例如:1組、2組。每組還有一個組長。
每個房間的高度和內部結構、麵積上基本是一樣的。外麵看上去是大房子,名稱也是“大房子”,實際上室內麵積卻非常小,隻有12--15平方左右。一般每家隻有兩個房間,進門以後是一個3-4個平方的小房間,當作廚房使用。向裏走是一大間,有10平方左右,是臥室。也有的家是三個房間,進門後的右手開出一個5平方米左右的房間。住三個房間的人家一般是人口比較多或老少三輩一起住的。
每個家庭的人口有多有少,最多的10人,少的2-3人。為了住得寬敞一些,每一家都在自家門前自己建了一間小屋,用來做廚房,原來的廚房就成了臥室。自己建的房子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每家的麵積就擴大到了20多平方米。每家都要建自己的房子,就產生了劃分界線的問題,建房子之前就要協商好“邊界”,一般的人家都會友好協商,也有的人家為了多占麵積而發生爭吵甚至動手打起來。這些小屋根據主人的喜好,在形狀、牆皮的顏色等各個方麵都是不一樣的,它們連接在一起,呈現出淩亂的景象。整整齊齊的“軍營”和淩亂的茅草屋形成了不協調的景象。
大房子的“大”體現在它的高度上,人們充分地利用這個優點,把室內空間又進一步向上擴大。天花板很高,立體空間就很大,可以打“吊鋪”。打吊鋪的辦法很簡單,首先打梁子∶在牆的兩邊的一定位置上對稱地打出幾組孔,把粗木梁插入孔內,然後把木板鋪在木梁上,吊鋪就成了。房子高,加之屋頂是尖的,吊鋪上的空間還是挺大的,沒有空間狹小和壓抑的感覺。在吊鋪的鋪板麵向室內的那一麵上,人們還貼上自己喜歡的花紋紙,把房間映襯得很好看。
吊鋪可以當床用,也可以存放東西。大木箱、棉衣棉被、糧食等都放在吊鋪上。幾乎每一家都有吊鋪,不僅在臥室裏,廚房裏也打了吊鋪。
除了自建的廚房和搭吊鋪之外,還必須自建煤屋子。煤屋子建的地方是在家門口的對麵。煤屋子和自建廚房之間隔著隻有兩米寬的過道,成了小胡同。這些煤屋子也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各不相同。煤屋子裏除了裝煤以外還要放劈柴(木頭)和幹草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用來“引火”的。煤不能直接點燃,先是把草塞進爐灶裏點燃,然後把煤(要用水攪拌一下)撒在上麵,同時要拚命地拉風箱,直到煤被點著了,才放慢拉風箱的速度。這就是“生火”。到了冬天,還要點取暖用的爐子,叫做“生爐子”,做法是一樣的。“生火”和“生爐子”並不是那麼容易學會,要學很長時間,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才能掌握其要領。即使很有經驗的人,也有失敗、生不著火的時候。生不著火,隻好把煤從爐灶裏扒出來,重新來一遍,這樣就浪費了許多草和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