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結束語:追求新的盛世(1 / 3)

瀏覽完曆史上41個盛世,好比逛完41條大街小巷,大飽眼福。掩卷之際,閉目而思,眼前還有些景象揮之不去。

1

既然41個不同的曆史階段能夠被同一個名詞“盛世”所涵蓋,它們肯定有些共性。據說史家評選“盛世”有六條標準:一曰國泰,二曰民安,三曰國富,四曰民足,五曰國強,六曰文昌。本來我想以此簡單作些論證,可是稍加深思,便不敢偷懶。比如說“文昌”,曆史上的盛世並非都文化繁榮,有些盛世僅有些武功罷了,倒是不少亂世成為文化的黃金時代,最典型如春秋戰國,人們還常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更有“康乾盛世”淪為“文字獄”。所以,我還是自已試著歸結幾條。

曆史上盛世的顯著特征之一:國泰民安

記得小時候去鄉下,常見荒山野嶺三五裏有個小亭子,供行人歇腳。涼亭中間那頂梁上很多都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字,尋常百姓家門口對聯上也常見這些字。我還記得早年在一本小說中讀到一句俗話“寧為太平犬,莫做亂世民”,留下深刻印象。可見,平安是百姓對國家對自身最基本的祈盼。綜觀曆史上的盛世,無不具備這一特征。所以盛世常稱“太平盛世”,強調太平安寧。泰者,平和安定也。春秋戰國那樣亂糟糟,從文化角度看是黃金時期,但綜合看不會有盛世。“武丁中興”似乎隻有戰績,“開元盛世”一到“安史之亂”便不再認可,康熙沒平定“三藩”之前也有人不認可。但以往對戰績似乎過於偏重,所以才會出現重“漢武盛世”而輕“鹹平之治”的現象。

每一個盛世的統治者都將安定作為首要政務。首先穩定自身的權力,幾乎都伴隨著血淚。其次抵抗外敵侵擾,或是主動征戰。再是平定內部叛亂,或者起義起事。有一方麵失敗,不僅可能盛世隨之結束,帝王性命難保,甚至可能葬送一代江山。不過,宮廷內亂不是必定導致天下大亂,幼主或昏君之時隻要賢臣、能臣尚在,或許照樣出盛世,如“萬曆中興”。

社會治安好也是盛世的重要標準。對社會而言,中國曆史上從來不缺管治,“成康之治”時期“刑措不用”不等於沒有“刑措”,所謂“刑不上大夫”實際上也是假命題——孔子不是殺了大夫少正卯嗎?長期貧乏的隻是對帝王的約束之法,帝王在大殿上濫殺無辜也屢見不鮮。再好的時代也不可能沒人犯罪,隻是有的時代犯罪的人多,有的時代犯罪的人少罷了。犯罪率低並不是嚴治的成果,相反我們常聽“亂世用重典”之說,而在一個個盛世看到的卻是減少刑律條文、減輕懲治刑罰,並經常大赦。不過,專製統治下的“太平”,誠如孟德斯鳩所說,往往隻不過是百姓“緘默”而已。

曆史上盛世的顯著特征之二: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來的,意思是說順應自然變化,與民休養生息,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對於這種統治方式,孔子也信奉。他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已矣。”舜幹了什麼?他不過是恭恭敬敬地麵南而坐罷了!秦始皇是很“有為”的,求浩大求永恒,而且急於求成,用一句現代俗話來說是“沒功勞也有苦勞”。他並不貪玩,也不貪色,隻因功利心太強,不惜采取一係列強暴的方式,盡管政績挺顯著,但2000多年後的今天也沒幾人肯原諒他的暴虐。劉邦正是吸取秦亡的教訓,開始奉行“無為而治”,開創曆史新局麵。繼任者蕭規曹隨,繼續“無為”,繼續開創盛世。而劉徹嚐試“有為”,腸子都悔青了。41個盛世,其中有多個明確奉行“無為而治”之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