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1)

(1)

元帝蕭城與其結拜蘭襟南允、雲似海、白久義、喻恒、榮靖遠、池宣沙場征戰十年,終重拾舊山河,建立東皋王朝,定都恒陽,年號天昭。蕭城念諸將所立之汗馬功勞,以六人功績封王劃土。東皋極北為榮國,以榮靖遠為國主。西北為白國,以白久義為國主。極南為南國,以南允為國主。西南為雲國,以雲似海為國主。東南為池國,以池宣為國主。東北為喻國,以喻恒為國主。東皋至東乃王域所在。

六國之中以榮、南二國疆域最廣、城池最多,雲國次之,其後為池、喻二國,白國居末。

天昭三十一年三月,元帝崩於建彰宮棲龍殿中,死時不過五十九歲。翌日,永安皇後寧青魚猝於德章宮冼鳳殿內,死時亦不過五十五歲。帝後齊逝,舉國齊哀,恒陽城縞素三月,全城如大雪十日。

天昭三十一年四月,太子蕭璃即位,稱承帝,改年號為紹定。追封其母永安皇後為孝慈仁端敬永安皇太後,與元帝合葬於昭陵。承帝在位共三十六年,在原有政策下發展生產、改革內政。其功勞更勝於元帝,史書稱為“承元盛世”。

承帝後又曆熹帝、淳帝,皆為太平盛世。後又曆孺帝、臨帝、熙帝,雖無戰亂烽火,也無突出功績。直至武帝蕭珩在位時,獨寵雅妃楊氏。廢中宮皇後寧氏、誅良臣、滅忠將,以致萬民共憤。信陽候蕭濼在其封地起兵造反,各軍紛紛響應,僅四月,便拿下王域五城。六國國主順應民心,出兵相助。八月後,直擊恒陽城,廢武帝,斬妖妃於恒陽城下。隔年二月,蕭濼稱詢帝,改年號為天授。

詢帝後曆琊帝、青帝、曆帝。曆帝死後,其年僅十歲的長子蕭泛即位,號紀帝,年號純禮。德康太後向氏把持朝政,外戚專權,紀帝為政治之傀儡。純禮七年,紀帝崩,僅十七。因無子嗣,德康太後扶其幼子蕭番即位,號念帝,年號集樂。集樂九年,德康太後甕於慈康宮,念帝追封其為聖懿賢德康皇太後,葬於定陵。

念帝****時不過二十歲。又因其驕奢無度、貪圖享受,集樂十一年,箐河流域洪災泛濫,念帝竟將救濟災銀私用於修築行宮。民間哀鴻遍野,宮中卻一派歌舞升平。集樂十一年十月,宮中禦前二十餘位宮女蓄謀刺殺,十一日,念帝身重奇毒,不治崩於宮中。經查實,為禦前侍女所做。奇在當禁衛軍全宮搜查時,二十餘人,竟不知所蹤。

念帝崩,其兩歲幼子蕭玉即位,號成帝,年號始初,召封其母賢妃為寧賢皇太後。新帝年幼,不知世事。好在鎮國大將軍蕭秦忠心耿耿,扶幼帝、定江山。未使東皋兩百多年的基業毀於一旦。世人皆言,將軍逝、東皋亡,一切自在命數中。東皋氣息已斷,必不可久立。

六國國主見此時機,暗自招兵買馬,獨立國律。物是人非,蕭城也定然不會想到,正是自己的散布恩澤,斷送了大好河山。

(2)

五月一路柳絮鶯****長,陽光明媚,風景多嬌。

南國一座名為晉城的邊疆小城,卻隱隱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下。始初六年二月初,榮國徽羽軍以剿匪寇為由,出軍與晉城銜鄰的康城。十五日夜,兩萬徽羽軍突向晉城發動攻擊,因其出人預料,致使晉城淪陷。午夜時分,全城一片燈火通明。

南國世子澈派遣手下大將秦牧率兩萬爭昀軍出京禦敵,兩軍於晉城與澱城交界處的幽絕穀會戰。始初六年三月中,幽絕穀一戰以徽羽軍死三千人,傷八千人,爭昀軍死五千人,傷七千人落幕。世人皆以為會看見兩大名軍交戰之慘烈,未曾想到久居深宮的寧賢皇太後卻以成帝之名,詔曰:“兩國友來,乃東皋之幸,切勿以微末之事傷及情誼。願兩卿化幹戈為玉帛,以解黎民之苦。”

榮、南兩國在皇帝的旨意下也不敢過多造次,畢竟東皋還有蕭秦的百萬大軍守著。

始初六年四月,榮國世子奕、南國世子澈在兩國國主的旨意下達成共識。榮國需賠償南國五十萬金珠,世子澈念其誠意真切,令其隻需賠以三十萬金珠,餘下二十萬,便安撫榮國傷亡士兵。世子澈此舉,獲萬民之讚賞。

五月,南國國主修書一諫予榮國國君,其間曰:“前時之事,傷及兩國和氣。事雖以過,其影卻在。本王膝下育有愛女幼然,念世子未有婚配,兩國何不結秦晉之好。此舉有利於萬民,幼然托付於世子,本王甚是安心。”據王宮總管說,榮王見此信後雙眉緊皺,久久不語。翌日清晨,便急召世子奕,告知此事。

始初六年五月末,榮國世子奕向南王之女幼然公主求親,南王允,定婚期為七月花神節。兩國百姓聞此消息,皆歡騰。也不乏人弄笑榮、南兩國變臉之快。一場小仗,一國多一位公主,一國多一位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