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英法兩國已同德國宣戰,但它們並不想真的與德國刀槍相向。
當時,英國和法國分別擁有作戰飛機1760架和1407架。但不管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未對波蘭盟友履行空中支援的義務。法國甚至從一開始就堅決要求英國空軍不要轟炸德國境內的目標,生怕引起德國的報複,使法國未設防的工業企業遭到轟炸。殊不知在德波戰爭期間,德國人最擔心的就是英法兩國的空軍會對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進行轟炸。
為了在東線集中優勢兵力,盡快結束對波戰爭,德國在西線隻配置了32個師,但就其訓練和技術裝備而言,隻有11個基幹步兵師稱得上是夠格的。而且當時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所大肆吹噓的齊格菲防線,實際上尚未完全竣工,既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也不能彌補德軍兵力的不足。而當時法國已經動員了110個師。因此,就德法邊界上的兵力和兵器而言,法國對德國占有很大優勢。法國本可以利用戰爭初期的這種有利態勢,采取斷然措施,在西線對德國實施大膽突擊,即使不能根本扭轉戰局,起碼可對德軍起到巨大的牽製作用,從而大大減輕德國對波蘭的壓力,阻止德國速戰速決目的的實現。
盡管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在9月3日就通知波蘭,他將於9月4日在陸上開始戰鬥行動,但口惠而實不至,直至9月7日,法軍一直擁兵自重,不肯向德軍發一槍一炮。隻是到9月8日,法軍才發動所謂薩爾攻勢。法軍從薩蓋明出發,略有推進。9日,同齊格菲防線前沿掩體有了接觸,但法軍並沒有對該防線發動進攻。10月16日,德軍首次出擊,法軍又撤回原出發地。薩爾攻勢是法國人的一種象征性姿態,目的不在於打擊德國,支援波蘭,而隻是想以此稍稍平息波蘭人的怒氣,並對國內外輿論做出一個他們認為可以說得過去的交待。
英國直到10月11日才派了4個師到法國去。這時,波蘭戰局早已結束。
在英法消極避戰的同時,德國也不願過早同英法交戰。在侵波戰爭期間,它力求穩住西線,以避免兩線作戰。侵占波蘭後,它又企圖以“和平”煙幕掩護新的戰爭準備。因此,希特勒繼1939年9月19日在但澤宣稱他沒有同英法打仗的意圖後,又於10月6日在德國國會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議。
由於在英法對德宣戰後,雙方在8個多月的時間裏都無意正麵交鋒,從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9日,西線出現了宣而不戰和不戰不和的不正常局麵。於是,英法對德國的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奇怪的戰爭”。
3.美在歐戰中保持中立
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39年9月5日宣稱,美國在歐戰中保持中立,並將舉行泛美談判,以減輕西半球因戰爭而受到的損害。在一項聲明中,禁止武器、軍需品、飛機和飛機零件以海運輸出至任何卷入戰爭的國家。這些國家包括法國、德國、英國、波蘭、印度、奧地利和新西蘭。羅斯福的中立聲明,是承襲自1914年歐戰爆發時,威爾遜總統在美國參戰前所發表的一項聲明。
9月20日,美國會應羅斯福之請,集會討論修正立法問題。羅斯福提出6項建議:限製美國輪船駛入戰爭區;禁止美國人民乘坐交戰國的輪船和經行危險區;交戰國向美國購得的貨物,由美方起運之前,即應過戶,由購買國自行負責;禁止貸款給交戰國;規定在國內為交戰國募款的辦法;軍火與作戰工具的輸入與輸出,仍須獲有政府的證件。
4.蘇德瓜分波蘭
德波戰爭剛剛爆發,納粹德國領導人就催促蘇聯盡早出兵波蘭。在他們看來,蘇聯出兵將會壯大德國的聲威,使得英法兩國更不敢輕舉妄動,從而使德國可以更加從容地消滅波蘭;他們甚至希望蘇聯的出兵會使英法兩國也向蘇聯宣戰。果真如此,德蘇關係可能會更深一層芬蘭人猛烈抵抗蘇聯入侵。圖為芬蘭士兵準備埋葬敵人的屍體。納粹德國的處境也將會大大改善。蘇聯準備出兵,但要選擇“適當的時機”。1939年9月5日,莫洛托夫在書麵答複德國要求蘇聯從東方進攻波蘭時說,“這一時機尚未到來”。9月8日,德軍已進抵華沙城下。1939年9月17日晚波蘭政府離開本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