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風雲際會的歐洲天空(5)(1 / 3)

7月18~21日,沃爾塔特第二次訪英,同英國政府要員進行了四次秘密會談,雙方討論了經濟、政治和軍事問題。會談中,張伯倫的經濟顧問威爾遜向德國人提出了一個全麵的《德英合作綱領》,其主要內容為:(1)德英聯合發表不使用武裝侵略作為國際政策手段的宣言,威爾遜稱這樣一份宣言會使英國對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保證成為多餘;(2)德國宣布不幹涉英聯邦,英國宣布不幹涉“大德意誌帝國”(包括東歐和東南歐);(3)在殖民地和托管地問題上,締結一項從根本上修改凡爾賽條約有關條款的德英宣言;(4)在軍事上模仿先前的英德海軍協定,締結一項限製軍備的協定,但在空軍和陸軍問題上顧及德國在中歐的特殊戰略需要;(5)在供應原料、糧食和出口工業品方麵實行合作,將首先在大英帝國(印度、南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中國(同日本合作)和俄國三大市場上,同時擴展到更大範圍的對外投資和國際金融、債務(英國貸款給德國)等方麵的合作。一旦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達成可以接受的協議,英國政府將爭取使法國“廢除它同蘇聯的結盟和對東南歐的義務”。此外,張伯倫政府還準備“終止同蘇聯進行的關於簽訂條約的談判”,甚至可考慮取消英國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很清楚,無論是對波蘭的保證還是同蘇聯的談判,對英國來說都隻是用來迫使德國回到慕尼黑軌道上來的手段。但是,此時的德國進攻波蘭的決心已定,對希特勒來說,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避免兩線作戰的問題。所以在這一階段希特勒在外交方麵其真正心思是用在同蘇聯簽約上。他之所以同意與英國談判,既是為了利用英國對德國的幻想,牽製與破壞英法同蘇聯的談判,也是為了一旦不能從東方取得避免兩線作戰的條件為德國留下一條同英法進行交易的退路。

英國對英德秘密談判是認真的,但由於德國隻是虛應故事,談判始終未獲進展。8月23日,《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簽字,從而宣告英德秘密談判的徹底失敗。

5.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長期以來,蘇聯一直致力於歐洲集體安全體係的建立,但因英法頑固推行“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蘇聯的努力屢遭失敗。慕尼黑會議使捷克斯洛伐克慘遭肢解。作為歐洲大國的蘇聯被排斥在歐洲大國之外,不得與會。這就不能不使蘇聯感到,不但1933年12月19日由蘇共中央政治局決定的其核心是在與西方民主製國家合作,並利用國聯的基礎上建立集體安全體係的和平計劃是幾乎無法實現的,而且自己現在已處於被孤立的危險之中。為本國安全,不得不對自己的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由過去的一手打算——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係——轉變為兩手打算,即一方麵盡最大努力爭取同英法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另一方麵也不排斥與德國改善關係。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聯共(布)第18次代表大會上批評了西方民主製國家放棄集體安全政策,轉而執行不幹涉和中立政策,企圖禍水東引的錯誤作法,提出了蘇聯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1)繼續實行維護和平和鞏固我國和世界各國經濟的政策;(2)保持謹慎態度,決不讓那些慣於使他人為自己火中取栗的戰爭販子把我國拖入到衝突中去。

斯大林的講話引起了德國的注意。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就此向柏林報告說:“斯大林對英國即當政的英國反動派的諷刺和批評要比對所謂侵略國家、特別是對德國的諷刺和批評尖銳得多,這點很值得注意。”同時,這一講話也引起人們的如下猜測:蘇德可能修好。

其實德蘇之間的外交接觸在慕尼黑會議之後不久就開始了,隻是雙方都做得十分小心,並未取得什麼實質性進展。

4月16日,戈林訪問羅馬時對墨索裏尼說,他要問一下元首是否可以通過中間人謹慎地向俄國試探有無修好的希望。墨索裏尼表示讚同。

這時雖然德蘇雙方都有接近對方、改善兩國關係的願望,但由於兩國積怨甚深,相互之間的猜疑很難在短期內冰釋化解,在未摸清對方的真實意圖之前,誰都不肯輕易地向前邁出一步,故雙方長期停留在一般外交官員之間的關於經濟貿易問題的談判上。

5月16日,裏賓特洛甫電告舒倫堡,要他轉告莫洛托夫:“德國與蘇聯之間沒有政治外交上的利益衝突。……現在是兩國政治外交關係安定化、正常化的時候了。”“如果莫斯科不相信德國的陳述,那麼,兩國政府可以通過商業談判及政治關係正常化來謀取相互信任”。

5月20日,莫洛托夫會見舒倫堡大使。會見中,莫洛托夫對舒倫堡提出的恢複兩國2月份中斷的經濟會談的建議答複說,這要具備必要的“政治基礎”。在柏林看來,這是蘇聯給自己潑了瓢冷水。

第二天,德國外交部國務秘書魏茨澤克指示舒倫堡靜觀待變。但在以後的幾天裏,有消息說,英法蘇談判取得了進展。這使德國大為不安。5月26日,裏賓特洛甫曾擬電示舒倫堡,要他盡快去見莫洛托夫,打破德蘇會談中的僵持局麵。隻是由於當時德國認為,英法俄協議“很不容易防止”,希特勒擔心在這種情況下會遭蘇聯拒絕,而出麵幹涉,電報才未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