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紅塔景德鎮新產藝術瓷這個中國的瓷都在漢代就有了關於製瓷的記載。景德鎮古時被稱為新平鎮,“新平治陶,始於漢世”的記載證明了瓷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漢時景德鎮就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製出了器表施釉的“青瓷器”到了距今1400餘年的南朝陳武帝時,景德鎮已有了專門的製瓷行業,行業的發展推動了製瓷技藝的提高。唐代高祖武德年間,景德鎮因在昌江以南而被叫做昌南鎮。這時的昌南鎮出了兩位有名的製瓷人:陶玉、霍仲初。陶玉所燒瓷器色素質薄、瑩縝如玉。從“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唐初瓷器的成就。瓷器的美妙絕倫使柳宗元留下了《進瓷器狀》的讚美詞。五代時南方開始大規模的燒製白瓷。從出土的白瓷吸火率、透光度來看,都達到現代瓷的標準,令人對當時工藝水平的高超驚歎不已。
宋代對景德鎮來說,是個極其重要的時代,從這時起“景德鎮”的名稱就正式產生了。宋真宗景德年間,皇帝派人到此開始為皇家製造禦用瓷器,並在瓷器底部印上“景德年製”四字。光質純膩的瓷器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航線行銷海內外,被人們稱為“景德瓷器”。於是景德鎮便這樣得名。後因戰亂宋室南遷景德鎮便成為集南北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技藝之大成的“業陶都會”,瓷業生產進入鼎盛時期。
元代的景德鎮進入了一個創新的時期,它最大的成功就是創製了至今還享有盛譽的“青花瓷”和“釉裏紅瓷”。當時聞名遐邇的陶藝家“壺隱道人”吳十九製造出色明如朱砂、似晚霞飛渡的“流霞盞”,還有薄如蟬翼、瑩白精致、僅半銖重(約1.1克)的“卵幕杯”,堪稱世界頂峰之作。彩瓷的發明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當時還在景德鎮設置了全國惟一的皇室服務專用機構一一浮梁瓷局。明清曆代皇帝都派人前往景德鎮監製宮廷用瓷,並設立了禦窯廠。歲月更替,世事變遷,當年“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將象征中國古代文明的瓷器傳向世界各個角落,誰都不會忘記這個古鎮所帶來的輝煌。
瓷與窯
無論是唐代白瓷的光澤,還是宋朝影青的靚麗,不論元代青花的光彩,還是明清瓷風的嬌媚,“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的瓷藝風格,賦予了景德鎮“瓷器之國”的稱號。這些令人迷醉的瓷器,成為中國的寶貴遺產。比如說“四大名瓷”:青花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彩色釉瓷,它們因為製作方式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形態。
位居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它的燒造曆史最為悠久。元代時瓷工們就采用含有氧化鈷的天然礦物質為著色劑,在泥坯上繪製圖案,然後塗上透明釉,再經過1300℃高溫燒製,才有了我們看到的人間瑰寶。這種被人們尊稱為“瓷國明珠”的青花瓷,成為了元代製瓷工藝的代表。
青花玲瓏瓷是我國10世紀鏤空藝術的發展,是青花和玲瓏工藝的結晶。瓷工們將雕鏤藝術運用於泥坯上,鏤出許多米粒狀的花洞,然後上釉填平,入窯燒製,才有了玲瓏剔透、晶瑩素雅的珍品。玲瓏眼洞也從米粒狀發展到月牙狀、流線狀、圓珠狀等多種形狀,如同鑲嵌玻璃的藝術品,素以“米通”蜚聲中外。
粉彩瓷最先源於唐三彩,迄今有1300多年發展史了。它是以一種釉上彩為裝飾,用鈷土在釉上先勾勒圖案線條,再用金屬氧化物著色,用低溫玻璃和保護層經過700多度的高溫燒成的。粉潤柔和、細膩圓熟、色彩豐富的獨特風格,為它贏得了“東方藝術珍寶”的美稱。
享有“人造寶石”美稱的彩色釉瓷是用多種金屬氧化物和天然礦石著色於泥胚之上,經過1300℃高溫燒製而成。瓷器釉色豐富多彩,蘊涵厚重。不論是紅釉的鮮豔華麗,還是青釉的素淡高潔,或是花釉的古雅斑駁,都讓人眼前一亮,歎為觀止。中間最富盛名的當數“祭紅”和“三陽開泰”。
景德鎮是一座瓷器之城、藝術之城,它不但有著久遠的製瓷曆史,而且還有著深厚底蘊的陶瓷文化。無論是瓷礦遺址、陶瓷博物館,還是人文民居、古閣古塔,都賦予了景德鎮耐人尋味的瓷藝魅力。
好的瓷器出自好的名窯。景德鎮曆史上就先後發現了30多處陶瓷遺址,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要算高嶺、湖田古窯遺址。高嶺位於市區東部40千米處,因為元代時成功地運用這裏的黏土作為製瓷最重要的原料,而將這種黏土命名為國際通用的“高嶺土”(Kaolin)。高嶺土淘洗後的白色尾砂堆積幹山坡,形成了甚為壯觀的“青山浮白雪”的景色。在鎮郊湖田村,有一處麵積約40萬平方米的民窯遺址——湖田古瓷窯址。它是我國宋元兩代各大製瓷窯場的典型代表,興始於五代,經過宋元至明中葉結束,曆時600多年。村東堆積有五代時的瓷器遺物,村南是宋、元遺物,而中心處堆積了無明時期厚達數十米的、保存完好的瓷器遺物。這也是世界陶瓷史上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