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狼煙起,江山北望(1 / 2)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裏笙歌作。到而今,錢騎滿效幾,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盡道嶽武穆“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一句,豈知此詩更道真情,“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皆說嶽武穆精忠報國,秦檜一派為禍,可試想一番,若這史上無秦檜一人,嶽武穆鎮江山之北,能否滅得了金軍,即便滅得金軍,又當如何,想秦檜主和一派力爭與金談合,到頭來成了千古罪人,那蒙古借以宋、金相鬥,坐收漁翁之利,用得中華兵法“遠交近攻”,聯宋滅金,後一舉搗滅南宋,華夏江山淪為異族草原遊牧鐵騎之中百年之久,往事難評,但言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但說此時,大明成祖朱棣軍令已下,各路官候點兵而聚,霎那間便感狼煙四起,江山北望。

少室山下,西風烈、顧萼二人並行。

“此番離去,不知何時能再來這少林。”西風烈背著長棍,斜跨一布袋說道。

“回什麼回,你在這做和尚,吃不得肉,喝不得酒,有什麼意思。”顧萼說道。

西風烈默然不語。

“哦,也是,你這些年在這少林也沒少吃酒。”顧萼笑道。

“我二人去那洛陽城中?”西風烈問道。

“有一建議,比去洛陽經商,還有得前途。”顧萼道。

西風烈不解。

“今日我聽聞,金陵要搞一個大婚禮,據說乃是那皇上欽點的,廣邀天下英豪,不如去探看一番,倘若認得個大人物,跟著混一番,也比自己折騰強。”顧萼邊走邊道。

二人商量一番,便欲啟程去往金陵,先去了洛陽城中整備一番,聽聞當今聖上派兵討伐韃靼,百姓盡說這世道又要不得安寧了,二人從那洛陽尋了個去金陵的走鏢的隊伍,一道同去。

燕京城中,大軍集結,淇國公丘福點了兵馬,有十萬之眾,此番行軍,盡皆精騎,丘福遂建校場整軍誓師,命平安候李遠選了五千精銳為先鋒,武城候王聰領後軍兩萬兵馬,左右兩翼為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各領一萬兵馬,丘福自領中軍五萬五千兵馬,丘福麾下有參軍建曰:“總兵如此這般調度,兵馬盡皆堆積中軍,恐怕不妥。”丘福謂眾將道:“平安候李遠素來驍勇,手下幹將無數,可當先鋒,武城候年事已高,為將謹慎,領後軍為妙,一入草原腹地,不必中原,茫茫平坦,打得是騎兵對衝,大軍不易分散。”四候領命,眾將皆聽調度。

淇國公丘福乃是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師,靖難功臣第一,身經百戰,自是不把那韃靼之人放在眼裏,整備了兵馬,便立時出征,燕京糧倉之糧帶去大半,大軍氣勢洶洶。

韃靼大汗本雅失裏聽聞大明派十萬精騎討伐,慌忙不已,忙問國師阿魯台如何處置,卻說此時乃是永樂七年,年初之時,那阿魯台和本雅失裏剛剛領兵打過瓦剌,卻被瓦剌馬哈木等大敗,乃退守臚朐河,此番又遇明軍討伐,甚是危難。

本雅失裏和那阿魯台道:“殺那明使之後,我便日夜苦惱悔恨,如此這般,如何是好。”

阿魯台回道:“大汗不必多慮,我料此戰,明軍必敗。”

本雅失裏驚異,問道:“大明十萬精銳騎,如何抵擋。”

阿魯台道:“我聽聞此番大明皇帝軍令一出,大軍集結便往北來,不做準備,來得我草原作戰,竟然是盡皆騎兵,明軍隨強盛,但光論騎兵,哪裏是我韃靼對手,又是孤軍深入我草原之中,我軍熟悉地形,必勝。”

本雅失裏聽聞大喜,忙命國師阿魯台統軍備戰。

卻說明軍李遠為先鋒,五千精騎飛馬奔襲,沒得半月,便至韃靼之地,李遠見此地荒蕪,盡皆野草,不見牧民,不見牲畜,不見敵軍,奇異非常。

李遠便問身邊拓跋坡道:“你乃鮮卑之人,此處原是你族之地,怎麼我大明征討韃靼,那韃靼竟無防備。”

拓跋坡道:“我聽得中原兵法有句說,避其鋒芒,我想那韃靼之人定是北撤,想讓我軍從這草原之上多行幾日,到時候深入草原,我軍疲倦,韃靼便設埋伏圍剿。”

李遠思量一番,但覺有理,又是問道:“你可有何建議?”

拓跋坡道:“如今,且等大軍來此,我們五千騎兵,深入草原,恐怕十分危險。”

李遠從,便安營紮寨,待大軍到。

不出十幾日,丘福便率大軍而至,見李遠軍,不解,聞李遠:“為何停軍不前。”李遠便把緣由種種說了,丘福便召集眾將商議。

眾將至大帳前,隻見那四候立於帳中,身後皆是立著數將,丘福鐵甲披身,頭戴銀盔,頂上花穗,坐於正中,問眾將道:“我軍已至韃靼境地,卻不見敵軍,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