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曆史遊戲規則:不越雷池與冒天下之大不韙 (4)(1 / 2)

第十二章 曆史遊戲規則:不越雷池與冒天下之大不韙 (4)

“兔死狗烹”是曆史上通常的遊戲規則,相對於曆史上那些誅殺開國功臣的殘暴行為,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顯得溫和了很多。但是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這溫和的背後,也有著大量的威脅存在。事實上,還是強者的遊戲規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果你遵循遊戲規則,就可以保全性命;否則下場也是很可怕的。製定規則的唯一的目的,就是為強者所用,最大化地保障和實現強者的權益。宋太祖消奪兵權的手法很高明,被史學家評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

博弈法則:

博弈的規則通常是由實力比較強的一方來製定,當然規則也會傾向強者;對於被動接受規則的一方,雖然知道不公平,但是迫於強者的威嚴,也必須遵循規則,否則就要付出挑戰規則的殘酷代價。

挑戰規則,有時要付出血的代價

商鞅,名叫公孫鞅,是衛國人。青年時代他就喜歡管仲、李悝的刑名之法,認為隻有靠嚴格的法令和嚴明的紀律才能使一個國家井然有序、充滿朝氣。但是,他的這種價值取向和衛國的當權者格格不入。鬱鬱不得誌之際,商鞅聽說秦國國君秦孝公勵精圖治,想要向東擴張、恢複秦穆公的霸業,而且秦孝公正下令在全秦國境內求賢,便躍躍欲試,想到秦國去大展宏圖。

商鞅到秦國之後,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引薦,與秦孝公談論治國之道。他陳說了成霸業之道與強國之術,秦孝公非常動心,決定任用他治理秦國。

但是奉孝公也不無疑慮,因為通過和商鞅的交談,孝公知道要在當時的環境下成就霸業,必須要先移風易俗、變革法紀。而秦國雖然是一個西部大國,民風卻極為淳樸,國內的許多製度、習俗都是沿襲建國之時的部落遺風。所以秦國雖然因此擁有勇武之氣,卻同時因為這種舊俗而使貴族與領兵大將權力過大,君主在國家大政方麵的意願往往不能順利實現。商鞅的霸業之道如果要推行,勢必與這些貴族與大將們的利益相衝突,所以秦孝公很擔心變法革新能否成功,就讓商鞅與其他大臣在上朝的時候各抒己見,借此探聽大臣們對變法的反應。

上朝時,商鞅和秦國的保守派大臣展開了一場大論戰,商鞅在這場論戰中一枝獨秀,憑著他敏捷的思維和縝密的言語,一一駁斥了保守派大臣的論點。

商鞅說: “要變革舊有的法令製度,肯定會有人懷疑我的動機和變法的效果,這不足為奇。凡是有高出常人的行為的人,必然會被世人非議;有強烈的主見和高明的遠見的人,怎麼會馬上得到他人的信任呢?談論至德的人往往與世俗難以相容共處,成就大功業者不會和眾人商議計謀。所以,能夠使國家強大的聖人,是不會拘泥於固有的成法的;能夠為國民造福的聖人,是不會因循舊禮的。”

商鞅這一番長篇大論,讓秦孝公非常激動,他馬上表示:“說得好!太好了!”

這時,一位保守派大臣杜摯說: “常言說得好,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請大王好好想想這句話,師法古代作為執政的標準是沒有過錯的,遵循舊禮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啊。”

杜摯的話雖然沒什麼力度,但是也增加了孝公的擔憂,因為他就是怕變革舊法,卻不能達到使秦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的目標,那樣不是空忙一場嗎?

正在此時,商鞅不慌不忙,進奏道:“治理天下不必用一個方法,管理國家也不必師法古人,這一點天下皆知。而夏朝的末代皇帝夏桀和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紂王,都是因為不知道在新的時代應該更改禮儀製度而導致亡國的。與古人的禮法相反,並不是錯誤的,而遵循舊有禮法的行為也不值得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