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走出“零和遊戲”,從損人利己到合作雙贏 (3)
第二天,上柱國子良入見楚王。楚王說:“寡人得以返國為王,是因為把東地五百裏許給了齊國。如今齊國派人索取土地,如何是好?”子良道:“大王不能不把地獻給齊國。大王身為一國之君,金口玉言,已經答應獻給具有萬乘之強的齊國五百裏土地,如果食言,便是不守信義,以後便無法同諸侯結盟締約。大王可以先把土地獻給齊國,而後再進攻齊國。獻地於齊,這是講求信義,然後再以武力奪回,這也無可厚非。因此,臣以為應該獻出東地。”
子良退出,昭常入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派使者來索取東地五百裏,該怎麼辦?”昭常說:“這地不能給楚國。所謂萬乘之國,是因為有廣大的地盤,如今割去東地五百裏,這便使我國的領土少了一半,為此,雖有萬乘之國的稱號,連千乘的實力都沒有。因此,為國為民計,這土地絕不能給!臣請求鎮守這東地五百裏。”
昭常退出,景鯉入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派人索取東地五百裏,這可怎麼辦?”景鯉說:“東地肯定不能給齊國。可是,單憑楚國也難以保住這塊地。另外,大王身為一國之尊,金口玉言,答應把東地五百裏給齊國不兌現,天下的人都會說您不守信義。可是楚國又難以獨守此地,因此,臣請向西求於秦。”
景鯉退出,慎子入見楚王。楚王便把三位大夫的計策講給慎子聽:“子良見寡人說:‘不能不獻東地,可以先獻地後施武力奪回。’昭常見寡人說:‘不能獻地東地,昭常願意守住東地。’景鯉見寡人說:‘不能割地於齊。不過楚國無力獨守,臣請求救於秦國。’寡人用他們三人中誰的計謀更好呢?”慎子笑著答道:“大王可以同時采納三個人的意見啊!”楚王頓時變色道:“你這是什麼意思?”慎子說:“請允許我借鑒他們的意見,說完了大王就知道三計並用的可行性。大王發上柱國子良車五十乘,次日起兵,到北麵齊國去獻地;然後,派昭常為大司馬,明天令他前去鎮守東地;同時派景鯉率五十乘車,向秦國求救兵。”
楚王聽從了慎子的計謀。子良到齊國,齊國派使者接受東地。而昭常卻對齊國的使者說:“我奉命鎮守東地,並且與東地共存亡。我這五尺之軀、六十之齡,以及三十餘萬楚國將士,甘願為守東地而獻身。”齊王對子良說:“大夫您來獻地,卻讓昭常守住東地,這是為什麼?”子良說:“臣是傳達楚國之君的意誌,而昭常假借王命。請大王進攻東地,征討昭常。”然而,齊國的大軍還未到達齊楚邊界,秦國就派了五十萬大軍到達齊國的右部邊界,說:“齊國無信無義,阻止楚太子歸國,又要強占楚國的東地五百裏,這是不仁不義之舉。如果停止用兵,也就罷了,否則,我們就與你們決一死戰。”齊王非常驚恐,趕緊請子良回國,又向西出使秦國,以解舉國之難。就這樣,慎子既兌現了楚王的諾言,又保住了土地。
在楚東地五百裏的歸屬問題上,慎子等人的最終目標其實是統一的,即不想承擔言而無信的罵名,更不想交出東地五百裏。但慎子之前三個人的意見都存在缺陷,顯然都不足取。慎子綜合三個人的意見向楚王提出了最佳方案:派上柱國子良到齊國轉交土地,以此證明楚王是守信用的。在此之前,先派昭常保衛這片土地,他以大臣君保國的名義去做,既無損楚王的威望,又可保證土地的安全。但齊國兵強馬壯,人多勢眾,楚齊交戰,也可能楚敗於齊。為保險起見,同時求助於秦。最終,本來很棘手的問題被圓滿地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