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踝關節扭傷
【概述】 踝關節扭傷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青壯年活動量較大,故發病較多,本病占全身關節扭傷的80%以上。
【相關解剖】 踝關節是由脛、腓骨下端和距骨組成的屈戌關節。脛骨下端內側向下的骨突稱為內踝,脛骨下端後緣也稍向下突出,稱為後踝,腓骨下端的突出部分稱為外踝。內、外、後三踝構成踝穴,距骨體位於踝穴內,並與脛骨形成類似滑車形的關節。
踝關節的關節囊前後鬆弛,兩側較緊。外側副韌帶由跟腓韌帶及距腓前、後韌帶三束組成。內側副韌帶由距脛前韌帶、距脛後韌帶和舟脛韌帶組成。踝內側副韌帶呈三角形,故又稱三角韌帶。
踝部的內、外側副韌帶,從踝內、外兩個方向加固踝關節,維持踝關節的穩定性,有防止足發生內翻和外翻的作用。但在正常情況下,由於其內側副韌帶比外側副韌帶緊張而結實,外踝的位置又較低,所以能有力地限製足外翻。另外,因為膝關節有一定的生理內翻角,所以腳著地時,都是在輕微的內翻位上使足外側先觸地,加之內踝較低,踝外側副韌帶又比較鬆弛,阻礙足內翻的作用力小,這就是臨床踝關節容易發生內翻損傷的解剖生理因素,即外側副韌帶比內側副韌帶更容易損傷的原因所在。
【病因病理】 踝關節扭傷常由於在不平的路麵行走、跑步、跳躍或下樓梯、下坡時,踝關節蹠屈位突然向外或向內翻轉,外側或內側副韌帶受到強大的張力作用所致。呈內翻姿勢時,常引起外踝的前下方距腓韌帶和跟腓韌帶的撕裂;外翻扭傷時,由於三角韌帶比較堅強,較少發生撕裂,但可引起下脛腓韌帶撕裂。由於解剖學上的因素,臨床以內翻損傷較為常見,踝關節扭傷較重者,常可合並踝部的骨折脫位。
【臨床表現】 有急性扭傷病史,踝部出現明顯腫脹疼痛,不能著地。外踝扭傷時,將踝關節內翻則外踝部疼痛加劇。外側關節囊及距腓前韌帶損傷時,腫脹主要在關節外側、外踝前下方。內踝扭傷時,可能伴有外踝骨折。
【體征及檢查】
1.觸診 內、外踝前下方均有腫脹,壓痛明顯,皮膚呈紫色。
2.踝關節的被動內翻或外翻時,疼痛加重。
3.X線檢查時對本病診斷雖無直接意義,但有助於排除骨折、脫位等。
【診斷依據】
1.有明確的踝部外傷史。
2.損傷後踝關節即出現疼痛,局部腫脹,皮下瘀斑,伴跛行。
3.局部壓痛明顯,若內翻扭傷者,將足作內翻動作時,外踝前下方劇痛;若外翻扭傷者,將足作外翻動作時,內踝前下方劇痛。
【鑒別診斷】 踝關節扭傷應與踝部骨折或踝部關節脫位相鑒別。骨折病人壓痛主要在骨折斷端,沿小腿縱軸方向叩擊足底,則斷端疼痛劇烈,有時可聞及骨擦音。脫位者,後踝部有明顯畸形,有時雖無畸形,但仍須慎防有潛在的已自行複位的踝關節脫位。
【推拿治療】 單純的韌帶扭傷或韌帶部分纖維斷裂,關節穩定性正常者,推拿療效滿意。
治則: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手法:四指推法、按法、揉法、拔伸法、搖法。
取穴:足三裏、陰陵泉、絕骨、解溪、昆侖、丘墟。
操作:
1.患者仰臥位,醫者用四指推法自小腿外側至踝外側上下治療數遍,同時輕巧靈活地按揉解溪、昆侖、丘墟,以通經絡之氣。
2.在損傷的局部用輕柔緩和的按揉法治療,疼痛稍緩解後即可配合小幅度的踝關節搖法,以達到消腫止痛、滑利關節的目的。
3.拔伸 患者仰臥,醫者以右手緊握患者足趾並向上牽引,先外翻以擴大踝關節內側間隙,同時以左手示指壓入間隙內,然後仍在牽引下內翻足部,擴大踝關節外側間隙,以拇指壓入關節間隙內。使拇、示指夾持踝關節,右手在牽引下將患足左右輕輕搖擺,內、外翻各1~2次。然後背伸蹠屈,同時夾持踝關節的示、拇指下推上提兩踝,背伸時下推,蹠屈時上提。
4.患部用擦法,以透熱為度,以促進腫脹吸收。
【注意事項】
1.損傷急性期,手法以輕柔為主,以免加重局部的損傷性出血,宜冷敷。
2.手法治療後,可用繃帶包紮患部,進行軟固定,並囑患者抬高患肢,避免站立和行走。
3.對韌帶完全斷裂合並有撕脫性骨折或暫時性脫位的患者,均不宜推拿,宜按踝部骨折或脫位處理。
【療效評定】
1.治愈 踝關節腫痛消失,關節穩定,踝關節活動功能正常。
2.好轉 踝關節疼痛減輕,輕度腫脹或皮下瘀斑,關節欠穩,步行欠利,酸痛。
3.未愈 踝關節疼痛無改善,關節不穩定,活動受限。
第二節 踝管綜合征
【概述】 因踝管的相對狹窄,使脛後神經受壓,出現內踝後側疼痛及足底麻木等症狀,叫踝管綜合征。
【相關解剖】 踝管位於內踝後下方,是由距骨、跟骨、踝關節囊組成的弓狀麵和覆蓋其上的分裂韌帶形成的管道,其內有趾長屈肌肌腱、長屈肌肌腱、脛骨後肌肌腱、脛後動脈、脛後靜脈及脛後神經。
踝管的基底為質硬的骨性組織,其上為堅強的分裂韌帶,這就形成了類似腕管的解剖生理特點,即內腔容積的不變性可因其內組織的病理改變而使管內的壓力增高,這就壓迫了從中通過的組織(特別是神經、血管)而引起損傷性疾病。
【病因病理】 由於足部活動突然增加或踝關節反複扭傷,使踝管內肌腱因摩擦而產生腱鞘炎,腱鞘腫脹,踝管內容物體積因此增大。但踝管為骨纖維管,缺乏伸縮性,不能隨之膨脹,因而形成踝管的相對狹窄,於是管內壓力增高,由此產生脛後神經受壓症狀。另外,分裂韌帶退變增厚,踝管內跟骨骨贅形成或骨折等原因,都可導致踝管狹窄,形成對神經、血管的壓迫,而發生本病。
【臨床表現】 早期在站立過久或步行過多時,內踝後方出現酸脹不適,但休息以後症狀消失,踝關節比以前容易出現疲勞。病情發展加重時,以上症狀更加明顯,並且可以出現足底的灼痛、麻木或蟻行感,夜間加重,起床後減輕。在分裂韌帶的遠端,足底內側的皮膚發白、發涼,血管搏動減弱。病情發展到後期,足趾的皮膚可出現幹燥、腫脹、發亮、變薄、指甲失澤、變脆等神經營養不良的現象,亦可有足底肌肉的萎縮。
【體征及檢查】
1.觸診 內踝後方可觸及飽滿感和脹硬感,或有脛後神經成梭形腫脹。
2.叩擊內踝後方,足底部的麻痛感加重。
3.踝關節極度背伸,或作足的蹠屈抗阻力試驗,症狀加重。
4.X線片少數患者可見距、跟骨內側有骨贅形成。
【診斷依據】
1.有外傷史或慢性勞損史。
2.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多為體力勞動者,一般呈單側性。
3.足底和足跟內側疼痛,麻木,勞累後明顯,休息後減輕,蹠管叩擊有向足底及足跟放射痛。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相鑒別。腰椎間盤突出症主要以腰及一側下肢疼痛麻木為主症。可有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下肢腱反射異常及下肢肌肉萎縮等臨床體征,而踝管綜合征則主要以局部症狀為主。
【推拿治療】
治則:疏經通絡,活血化瘀。
手法:四指推法、彈撥法、擦法。
取穴:商丘、中封、複溜、太溪、照海。
操作:
1.患者仰臥位,患肢外旋,足外翻,用四指推法沿著脛骨後側經內踝到足弓部治療,治療重點在商丘、中封、複溜、太溪、照海,手法宜輕柔,達到疏通經絡之目的。